摘要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影响要素市场、就业结构、产业集聚等方面为城镇化带来发展动力;而城镇化的发展又通过影响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地域形态等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发展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 50%,而 2016 年已经增至 57.35%.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镇化率由 1978 的 54.96%上升到 2016 年的 86.5%,总体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内部区县之间差距较大;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产值占 GDP比重由 1978 年的 5.2:71.1:23.7 变为 2016 年的 0.5:19.2:80.3,产业结构已经演变为"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是依然存在"高精尖"产业尚未形成聚集效应、区县之间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如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公共服务不均等、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是北京市城镇化持续推进的保障,也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基础理论的综合梳理,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定性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进行模型估计;最后,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发展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jointly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bring impetus to urbanization through influencing factors market, employment structur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influencing factor endowments, market demand and regional morphology. The eighteen big reports clearly put forward tha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is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society. We must focus on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focus on solving the major structural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2011, China's urbanization rate broke through 50% for the first time, and in 2016 it had increased to 57.35%.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eijing's urbanization rate increased from 1978 to 54.96% in 2016 86.5%, 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improve, but the gap between the larger internal distri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e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GDP changed from 5.2:71.1:23.7 in 1978 to 0.5:19.2:80.3 in 2016,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evolved into "321" pattern, the third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Beij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phisticated" industries have not yet formed agglomeration effects, such as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ow to ease Beijing non capital function, narrow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equality, public servic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not only continued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Beijing city will also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Firstly,This paper summariz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s analyzed; secondly,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Beijing city urban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model estim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Beijing city 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Beijing City,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Beijing;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目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城镇化现象必然出现,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国际上通常以30%作为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临界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7.35%,表明在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城镇人口总数已经超过农村。十八大以来,城镇化更是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进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国家总理李克强提出,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推动城镇化既是经济政策的重点,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部署;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工程,要将各地区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总结推广,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2016年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新常态阶段,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传统产业面临供给过剩和新旧技术转换的阵痛阶段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凸显,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释放微观主体活力,提升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发展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指出了"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城镇化发展带动创新要素集聚,推动知识扩散和传播,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北京市作为特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大城市病"治理问题任务紧迫,产业结仍需进一步优化调整。2016年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86.5%,居全国第二,但并不是全面的城镇化,因为从城市内部四大功能区来看存在不均衡性,具体到区县之间差距更大,与世界级特大城市相比,以美国纽约、波士顿、费城城市圈为例,其城市化率均接近100%的全面城市化,因此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结构方面,2016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5︰19.2︰80.3,第三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但是依然存在第二产业发展疲软、对经济拉动力减弱,第三产业内部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够等结构性问题。2016北京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机制,同时依托京津冀一体化背景理顺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演变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理论角度看,两者相互联系,存在一定的的互动作用机理,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在相关理论基础前提下,通过分析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揭示两者如何相互影响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也有助于推动两者实现良性互动,更好的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在相关研究中很多学者指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互动作用的关系,但多数从宏观角度较为笼统的去展开分析,较少具体到某个地区尤其是北京这种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因此,本文在阐释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机理及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实证分析具体说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推动两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关于两者互动发展的理论借鉴意义。
(2)现实意义
北京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发展实力较为雄厚,具备城镇化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历了起点高、速度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2016年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86.5%,居于全国第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城镇体系;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市产值占比构成由1978年的5.2:71.1:23.7转变为2016年的0.5:19.2:80.3,就业占比构成由1978年的28.35:40.06:31.59转变为2016年的4.07:15.82:80.12,产业结构演变的"三二一"格局已经形成。但是,在北京市新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在市域内精准定位、加快升级和优化布局,另一方面又要在京津冀协同中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从而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发展中的承载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研究两者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为促进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级良性互动并更好的作用于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以及为京津冀和其它区域提供现实借鉴意义。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评述
1.3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3.3技术路线
第2章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基础
2.1城镇化相关理论
2.1.1城镇化的定义
2.1.2城镇化理论基础
2.2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
2.2.1产业结构升级定义
2.2.2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基础
第3章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作用机理分析
3.1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3.1.1城镇化通过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1.2城镇化通过改变市场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1.3城镇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发挥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区域空间
3.2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3.2.1通过影响要素市场促进城镇化
3.2.2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
3.2.3通过改变就业结构促进城镇化
3.2.4通过产业转移促进城镇化
第4章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4.1北京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4.1.1北京市城镇化发展概况
4.1.2北京市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2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分析
4.2.1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分析
4.2.2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分析
4.2.3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分析
4.2.4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3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性分析
4.3.1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整体趋势相一致
4.3.2城镇化与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分析
4.3.3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地域差异相一致
第5章实证研究
5.1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指标选择与构建
5.1.2城镇化评价方法与水平测度
5.2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构建
5.2.1指标选择与构建
5.2.2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
5.3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的实证模型构建
5.3.1平稳性检验
5.3.2确定模型滞后阶数和模型稳定性检验
5.3.3协整检验
5.3.4格兰杰因果检验
5.3.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4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6.1主要结论
在国家提出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及北京市提出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产业和城镇融发展的机制,优化产业结构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北京市1990-2016年的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相关数据,在参阅大量参考文献、整理计算数据、梳理理论基础、分析发展现状、构建实证模型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及互动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
(1)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互动发展基础
通过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合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实际情况,北京市城镇化水平按照相关理论已进入高级或稳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产业结构在产值和就业上均实现了"三二一"转变,并且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处于不断优化调整中,因此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情况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对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起着示范作用,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研究对象也主要基于这个原因。通过定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和定量分析两者的协整关系、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在长期存在相互解释的关系,具有互动发展的基础。
(2)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
更显着根据4.3小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北京市城镇化发展与非农产业的时序演变相一致,即城镇化过程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值和非农就业比重相对上升,符合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等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纳瑟姆城镇化阶段理论。通过实证发现,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有影响作用,即城镇化水平提升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双向影响作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提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即城镇化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或产业的协调发展影响更为持久。
(3)北京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
高于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城镇化与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分析,北京市城镇化与三次产业的偏差程度不一致,其中城镇化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偏差较小,与二、三产业的偏差较大,即从三次产业内部来看城镇化发展与第三产业更为同步。实证发现,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双向影响作用,但未能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而协整方程式、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北京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要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即产业结构高级化或经济的服务化倾向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持久。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协调程度,从结构偏离度、劳动生产率、泰尔指数和实证分析发现,三次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其协调程度存在较大波动,实证结果没有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北京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并非完全良性互动,表明北京市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和互动发展关系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6.2政策建议
6.2.1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北京市城镇化率水平位居全国第二,城镇化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让位于发展质量,但从内部来看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差距较大,郊区在城镇化发展质量上有待提升,主要变现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乡村是急需补齐的最大短板,2016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上,郊区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郊区面临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双重艰巨任务,乡村地区资源置效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改进;在治理"大城市病"的任务中,郊区作为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急需加强,以创造承载条件和提升承载能力。当前北京四大功能区从产业结构上看均已实现"三二一"转变,但城镇化发展质量差距较大,为使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质量提升相协调,应该继续推动型城镇化试点,李克强总理曾指出,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技术创新、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提升,不只在于提高城镇人口比重,还在于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着力促进优质资源向郊区倾斜,提升郊区公共服务水平;不只在于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城市转变,还在于消费结构升级,着力推进乡村改革和激活农村活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动乡村生活和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只在于单纯承接产业转移,还在于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培育自身特色产业,通过资源和产业互补推动郊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
6.2.2继续巩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本文所研究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主要反映了经济结构服务化倾向,一个重要特征是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通过现状分析可知北京市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并且与城镇化趋势的偏差更小即更为同步,实证结果也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作用更为显着,并且两者呈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为实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良性互动应该继续巩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针对目前北京市服务业高端不足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专业化、创新型和价值链高端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此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益、质量及创新能力,推动服务业升级换代、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断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居民表现出的差异化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综合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对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提升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能力和匹配能力,改善和提高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入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降低进入壁垒,对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如金融、地产等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不断提升市场效率。
6.2.3推动三次产业协调联动促进城镇化持续发展
从第5.2.2小节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变化分析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或三次产业协调程度变化幅度更大,并且不与城镇化发展趋势相同步,实证结果也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当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或者说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具有"后续推动"作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既要化解过剩产能又要抵御经济下行的关键节点产业结构合理化应当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之上,对于北京市而言,基于产业结构现状和实证的分析,三次产业目前在劳动生产率、产业内部结构等方面仍存在大差异,表明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够协调,尤其体现在第二产业上,第二产业与城镇化趋势偏差较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够,产业内部高精尖程度不够,对劳动力转移的吸纳作用不够突出,因此,应当对传统工业实现转型升级,调整退出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不断发挥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北京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精细化发展,提高产业层级,发挥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对于第一产业要在土地资源的约束下集约优化发展,第三产业要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涵盖三次产业的高精尖结构转变,提高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三次产业协调联动发展即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从而加强对城镇化的后续推动作用。
6.2.4推动"产城融合"的协调发展路径
"产城融合"已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产城融合是在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其核心是使产业结构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实现产城融合,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5)明确提出,要协同建立"城融合"、创新驱动的产业空间体系,尤其在北京市四大功能区中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产城融合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与产业发展相分离现象的关键途径。对于北京市而言,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发展新区及生态涵养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于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各类产业园区,目前过多关注在于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公共设施的建设往较为滞后,即存在"产城"发展不融合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了北京市内部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产城融合发展强调产业与居住、公共服务等关系更加融合协调,比单一的生产型产业园区更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因此,对于城镇化水平较低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不高的城市发展新区和郊区,第一,要着力推动生产型园区的功能转变,充分与城镇生产和生活投资需求相匹配,实现城镇功能完善和园区功能多元化的双重转变,既发挥产业园区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城镇发展所需要素的集聚效应,又通过城镇功能完善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第二,注重差异化的产城融合之路,四大功能区应立足自身产业优势,方面有序向郊区转移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符合功能区自身的优势产业,使各功能区既具有差异化特色同时又协同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第三,推动产城融合政策和评估机制协调并行,一方面根据不同产业园区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对城镇与产业园区进行分类规划,并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需建立相关评估机制,以科学的对产城融合过程中相关绩效指标及出现的问题作出合理评估,为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此页面不展示全文,如需全文,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