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株潭地区的分析
【第一章】金融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绪论
【第二章】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基于长株潭地区企业数据的金融资源错配分析
【第四章】改善金融错配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2.1 金融错配和技术创新的内涵.
2.1.1 金融错配的内涵.
金融错配即是指金融资源没有按照效率原则得到配置。金融错配的直接表现,就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存在巨大差异。在理论上,如果不存在金融错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易程度应该是相同的,但现实情况是,金融资源首先分配给了国有企业,且其获得资金的成本较低,而民营企业则恰恰相反,他们获得的资金支持较少,且资金使用成本较高。
导致金融错配的因素主要有金融市场的摩擦、信贷“所有制歧视”、政府的干预等等,但金融市场的摩擦不是造成我国金融错配的重要原因。我国金融错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信贷“所有制歧视”。国有银行信贷的所有制歧视,导致了金融错配。
它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府、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三者之间,利益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因此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更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另外,国有企业往往承担了一定政策性任务,而国有银行的“国有身份”,则决定了其需为国有企业的政策性任务提供成本低廉的贷款,而当银行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时,资金均来源于同一“资金池”,国有银行遵循政策性任务优先分配贷款的原则,此时便出现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与政府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国有企业信用较高而风险较低,从而在获得银行贷款上,具有天然优势。
(2)资本市场单一。由于股票、基金、债券等发展的不成熟,我国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渠道不够宽广,目前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且银行业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资本市场无法满足不同规模企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在面临信贷“所有制歧视”下,民营难以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只能转向昂贵的非常规的融资渠道(如地下钱庄、集资)。
(3)政府的过度干预。政府干预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导致金融错配:第一,对于现有的低效率国有企业的保护,使过多资本配置到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国有企业,导致这些国有企业得以生存下来甚至得到了扩张。第二,提高进入门槛,这造成资本无法配置到潜在的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企业。第一种渠道,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干预国有银行的信贷决策为国有企业贷款提供支持,来达到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一些低效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分行信贷决策的经常性干预,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自由信贷契约被破坏,银行与企业间的贷款不再遵循市场效率最大化原则,更多地是基于政府意志和政治联系。
2.1.2 技术创新的内涵.
1999 年 8 月 20 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在决定中,对技术创新做出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运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先进设备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获得成本优势,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这一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国内对于技术创新最具权威性的定义。
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而对于计划经济国家或是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国家而言,明晰的产权制度、法制环境、要素错配等也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之一。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规模。熊彼特是将创新活动与市场结构结合起来研究的第一人,他认为规模大的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水平。阿罗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小企业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势力小而不能保护创新成果不被模仿,因此大企业创新能力更强。但也有部分实证研究表明,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还有一部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呈倒 U 型关系。
(2)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结构越趋近于垄断;市场集中度越低,则市场结构越趋近于完全竞争。熊彼特对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上,同样认为二者呈正相关,市场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他认为,由于垄断带来的高利润具有对创新具有激励,所以市场越趋近垄断越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阿罗认为相比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更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还有一部分实证研究认为,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呈倒 U 型关系。(3)制度因素。对于计划经济国家或是市场经济不完善的国家而言,除了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这两个主要因素外,还包括产权制度、法制环境等制度因素。明晰的产权制度能够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相对而言,产权制度更明晰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对产权保护的强弱也会影响企业创新行为。
(4)资源错配。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资源错配抑制了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本文研究资源错配重要的一类——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接下来构建一个金融错配与技术创新的理论关系模型。
2.2 金融错配与技术创新的理论关系.
模型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新产品产出和专利产出方面,二者都是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鉴于新产品产值既能反映创新产出还能反映市场价值,因此这里采用新产品产值衡量企业技术创新。
2.3 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
2.3.1 金融错配催生寻租活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在银行业仍然高度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形下,政府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素市场扭曲将滋生寻租关系,由于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如果能够和政府建立某种寻租联系,则通过这种寻租联系,企业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发展所需要资金,例如更易获得银行贷款,得到政府给予的投资补贴,或者由于与政府具有紧密联系而使得企业在商业信贷关系中具有更强的谈判地位,等等。
较低的资金使用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寻租活动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也就是寻租产生的收益。在这种情形下,企业便具有进行寻租活动的动机,来获得超额利润。
在面临金融错配的情形下,企业可以通过寻租获得超额利润的,此时企业会面临一个投资抉择——是通过投资于寻租活动,来与金融资源的定价、分配具有重要影响的政府建立寻租联系,获得寻租带来的超额利润,还是通过加强创新研发活动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获得超额利润?Connolly et al(1986)、Murphy et al. (1993)等研究发现,当一个经济体中存在大量的寻租机会时,企业投资于寻租活动的动机会比不存在这些寻租机会时更强。因此,金融错配带来的寻租机会,会造成企业比不面临金融错配时具有更强的寻租动机。
企业进行寻租从两个方面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一方面,当企业能够依靠寻租联系获得超额利润时,通过加强创新来提高竞争力以获取超额利润的动力便会减弱,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另一方面,当企业依靠寻租活动获得寻租收益即超额利润时,为了能够继续获得进行寻租所带来的“便利”,企业将继续维持寻租联系。企业为了维持寻租联系,必然将更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资到寻租活动中,当越来越多的资源被投入到寻租活动,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便会被挤占,进而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提高。另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企业为了减小创新研发的溢出效应以及被模仿的风险,一个理性选择便是利用金融错配带来的寻租机会,来寻求对自己研发创新、知识产权的的过度保护,以达到在该技术领域的一个垄断地位。
因此,面临金融错配时,一方面,当企业依靠与政府建立某种寻租联系获得超额利润时,企业对于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将会削弱;另一方面,当越来越多的要素投入到寻租中,企业投入创新研发的资源将被挤占,二者都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
2.3.2 金融错配导致市场结构趋近垄断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我国的金融体系一定程度上是政府控制性金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以及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向国有企业倾斜,大部分的信贷资源流向了国有企业、政府重视、扶持的行业领域。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的不对等地位。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以更高的利率向银行贷款或者转向昂贵的非常规融资渠道(如集资、地下钱庄等);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时的所有制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行业的进入壁垒,一些有发展前景的潜在中小企业因为融资难、融资贵而无法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潜在的民营企业也难以进入。
而由于在获取资金方面的天然优势,国有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发展所需资金,充足的资本有利于国有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这将造成国有企业扩张较容易,而民营企业发展较困难的“国进民退”的局面。国有企业比重大的行业,垄断程度也较高。因此在金融错配的情形下,民营企业的数量难以增长、规模难以扩大,市场份额逐渐集中在国有企业中,导致市场结构趋近于垄断。
金融错配除了导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的不对等地位造成“国进民退”,还通过商业信贷进一步加剧了“国进民退”。存在金融错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融资条件差,在商业信贷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相反国有企业谈判能力更强。以发达国家为考察对象的研究表明,商业信贷具有促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作用,而我国商业信贷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国有企业由于谈判能力更强,因此在商业信贷还款意愿或能力减弱时,国有企业很容易将资金压力转移给民营企业。这样,商业信贷不仅没有为融资成本高的民营企业带来便利,反而因为在商业信贷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向国有企业提供资金,进一步加剧了“国进民退”,导致市场结构趋近垄断。
目前学术界关于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研发创新的资金的需求大,回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高,大的垄断型的企业更有能力承担这高成本与高风险;另外,垄断产生的超额利润能够对企业形成创新激励,同时满足研发活动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因此市场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中度高意味着缺乏竞争,而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将缺乏创新动力,因此,市场趋近垄断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活动在一个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企业中最集中。但毋庸置疑的是,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金融错配导致“国进民退”,进而导致市场结构趋近垄断,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2.3.3 金融错配导致研发投入面临融资约束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研发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具有资金需求大、持续时间长、不确定性高的特点。首先,研发所需要的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因此进行研发是一项需要长期资本投入的活动,若是不能保证资本的充足投入,不仅无法取得研发成果,已经投入的研发资本也将无法收回。其次,从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并带来新产品的生产或是生产率的提高,再到最终实现市场价值,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时间,因此当期投入进行的研发活动并不一定在当期带来利润,这在短期中对于流动资本不充足的企业而言,极易导致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的困难。最后,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高,比如由于内外部因素研发项目难以顺利完成,或是由研发带来的新产品不被市场接受,这使得企业在研发投资决策时面临很大风险。另外,研发活动的调整成本较大,因此当企业存在金融错配时,资金使用成本较高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偿债压力,对研发投资的排斥程度较高,因此资金使用成本高的企业对研发投资的支出相对更少。
对企业而言,投入生产的资本与投入研发的资本都来源于企业自有资本或是外部融资,生产资本与研发资本的融资渠道相同,要面临同样的融资条件,由于研发活动的上述种种特点,企业在自主配置资本时更注重能带来现期产出的生产资本投入。在面临金融错配的情况下,研发资本投入必然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企业在自主配置资本时,对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只能量入为出,企业用于研发资本的投入将比不存在金融错配时减少,进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