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绪论

发布时间:2019-09-29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金融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绪论
  【第二章】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基于长株潭地区企业数据的金融资源错配分析
  【第四章】改善金融错配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伴随着高储蓄率,而金融市场股票、基金、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发展滞后与不成熟,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银行间接融资在资金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银行业仍然高度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决定了企业的国有性质会影响到企业所获资金的难易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市场扭曲一直存在,并且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发展进程远远落后于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其中,金融市场中,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存贷款基准利率由央行直接宣布,银行的利率只能在基准利率附近有限浮动。

  金融资源是生产要素中重要的一类,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金融错配也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8 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央行大力度采取措施加强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期望能够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投资的增加。在央行增强流动性的操作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从危机爆发前的 50 万亿急剧增长至 100 多万亿,至 2013 年 6月份,货币市场上 M2 余额已达 105.45 万亿元,约为美国的 1.5 倍。由此可见市场流动性非常充分,但与此相伴的却是高昂的市场利率,这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银根松,信用紧。私营企业在银行存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情况下也难以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国有企业却能以低成本获得充足资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资源的结构性错配。

  技术创新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自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加强研究开发、提升技术创新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金融市场的摩擦、银行的信贷所有制歧视、政府的干预等等导致企业面临金融资源错配,这阻碍了较高效率的私营企业的前进步伐,限制了其研发创新活动的进行从而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生产率的提高,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创新的效率高、有发展的潜力的私营企业难以获得发展。

  1.1.2 研究意义。

  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走资源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另外,目前我国的产业,很大一部分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生产活动的价值增值较低,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相当重要。近年来,我国主张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创新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换代、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关键,同样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源泉,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一个国家的前进和发展。企业是经济社会中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实现技术创新企业必须进行研究开发,而研发活动具有资金需求大、持续时间长、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因此为了研发投资的顺利进行,外部融资必不可少。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资本获取成本,进而会影响到资本在企业之间的配置效率。正是由于金融市场的重要性,金融资源错配近年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我国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目前银行业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同性质的企业融资成本存在差异,相比国有企业,即使私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更高,也往往要以较高的成本才能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然而,这些具有高资本回报率的企业往往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但由于金融错配的存在,使得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大大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金融错配的问题,金融错配的存在说明我国目前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成为阻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把握金融错配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制定政策矫正金融错配的状态,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的阻碍。这两方面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资源错配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历来是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对于造成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除了在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上的绝对差异,以及技术水平高低上的差异外,还有什么导致了不同经济体之间经济总量的不同?随着对经济增长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察觉到,社会经济体中存在着资源错配的问题,并且针对资源错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1.资源错配的内涵。

  资源错配是指经济社会中资源并未实现潜在的最大产出,而是对潜在最大产出这一理想状态的一种偏离。现有文献中对错配存在两种类型的定义:

  第一种是指由于要素没有按照等边际收益法则在行业间、行业内配置,从而造成的错配,该种错配被称为“内涵型错配”。其内涵是:根据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在凸性的生产函数下,要素的边际报酬是呈递减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中,如果所有企业都具有凸性的生产函数,那么只要当生产要素在每一个企业的边际产出都相等时,要素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而如果要素的配置偏离这种状态,就会产生内涵型错配。在此情况下,若没有产生内涵型错配,则意味着社会中的企业存在通过改善错配从而提升总产出的空间,即可以将要素从边际产出较低的企业转移到边际产出较高的企业。

  在对第一种错配研究的基础上,后有学者提出另一种概念的错配:即使经济中的所有企业的要素的边际产出都相等,仍然可以通过对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使整个经济体的产量提升,这种没有实现最优状态的资源配置被称为“外延型错配”。Banerjee 和 Moll 指出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外延型错配”的发生:第一种,经济中存在某些生产函数是非凸的企业。在凸性的生产函数下,要素的边际报酬是递减的,但当经济体中的某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是非凸时,其长期的规模报酬则是递增的。从社会总产出来看,由这个具有非凸性生产函数的企业掌握所有资源进行生产,会比要素在所有企业的边际收益都相等时的产量更高。此时,等边际产出法则“失效”。第二种情况是,潜在未进入的企业比现有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一些潜在企业即使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但由于行业进入壁垒的存在,这些企业往往无法进入行业开展生产活动。因此,当经济中存在资源的外延型错配时,即使所有企业的要素边际产出都相等,也不代表资源达到了最优的配置。相反,如果通过减少进入壁垒,使具有更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行业进行生产,并将一部分现有企业拥有的资源转移给新进入企业使用,那么整个经济的 TFP和产出均能得到大规模的提升。

  2.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点,经济学家们早已证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总量,此外他们还意识到,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差异会导致国家间贫富差距的产生,因此,在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量一定的条件下,如何改进全要素生产率 TFP,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早期文献普遍认为,全要素生产率 TFP 就等同于技术水平(Solow,1956),而 TFP 是在不增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鼓励科学研究、创新发明、加大 R&D 投入,成为许多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然而,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上述观点并不准确。

  (1)国外对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研究。

  Syrquin(1986)在 Solow 核算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广,研究发现,通过将行业之间的要素重新进行配置,可以实现更高的配置效率。即使各行业的 TFP 水平没有发生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仍然可以带来整个经济体生产率状况的极大提升。Banerjee 和 Duflo(2005)指出,经济欠发达国家中资源错配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其与发达国家 TFP 的大部分差距,因而资源在微观行为主体之间的错配很可能是导致 TFP 损失的关键。

  Dollar 和 Wei(2007)研究发现,减少市场中存在的扭曲,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在企业间对资本重新进行配置,从而实现更高的资本配置效率,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更高的资本配置效率可以使中国的 GDP 增加 5%。Alfaro等(2008)利用 2003-2004 年包含中国在内的 79 个国家、大约 2400 万个私营企业的数据,研究发现,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错配,能够解释不同国家人均收入的一半差异。Peters(2011)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市场力量造成了资源错配,行业进入的门槛高低是影响企业市场力量的重要因素。

  (2)国内研究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文献。

  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TFP 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

  聂辉华和贾瑞雪(2011)利用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关系。他们用企业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的方法,衡量了资源的错配程度,在分析了所有企业 TFP 的离散程度后,得到一个结论:总体上中国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现象非常严重,其中国有企业最严重。

  在考察的 1999-2007 年中,企业的进入、退出效应对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大;具有高生产效率的企业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行业内部的资源重置效应对于总 TFP 的贡献也不大,近似为 0。

  简泽(2011)同样地利用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考察了资源错配对 TFP 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通过在行业间、行业内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能够使 TFP 水平得到改进,并且是当前促进 TFP 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与前述的聂辉华和贾瑞雪的结论并不相同。除此之外,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市场扭曲除了会导致资源发生错配外,还阻碍了基于生产率的产业重组的进行,因此,消除市场扭曲,是进一步促进制造业部门总量生产率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实现合理化的关健。

  罗德明、李晔、史晋川(2012)研究了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资源的重新配置与 TFP 之间的关系。另外,他们还研究了政策带来的扭曲对经济部门间资源错配的影响机理,以及在这种扭曲下,资源错配与 TFP 的关系。在这一研究中,几位作者构造了动态随机的一般均衡模型,在根据现实数据校准后,最后发现,去掉政策扭曲后,加总的全要素生产率将增长 9.15%。除此之外,他们认为,由于政府的偏向,一些从长期来看生产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存活了下来,更甚者,一些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政府补贴而得以生存。

  3.对金融错配的研究.

  金融市场摩擦引发的错配是资源错配的重要一类,金融市场发展的发达程度、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高低,对整个经济体的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金融错配进行了考察,其中,我国学者对金融错配的研究,还结合了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

  (1)国外研究金融错配的文献.

  Banerjee和 Newman等学者的大量文献都研究了不发达金融市场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的表现,他们认为,金融市场的摩擦导致市场信号和运行机制出现扭曲,从而对金融资源配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uera et al.、Midrigan 和 Xu等人的研究都认同上述观点,但在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大小上,还存在着不。

  Buera、Kaboski 和 Shin(2011)等从理论上论证了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金融发展上的差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两者 TFP 和产量的绝大部分差距。

  另外,他们还认为,金融摩擦不仅会导致企业面临金融错配,还会对企业家的创业决策产生影响。

  Ziebarth(2012)研究发现,美国 1929-1933 年间的资源错配,使得全要素生产率 TFP 水平下降了 4.5%-9%。Ziebarth 发现,在大萧条期间,由于投资氛围冷淡,市场对投资回报的期望值普遍较低,银行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不愿贷款给那些虽然具有高生产率,但杠杆率同时也很高的企业,银行的此番举措,直接导致了这些企业融资困难。因此,Ziebarth 认为,在大萧条期间,银行系统的运行是无效的,它没有发挥促进市场投资情绪的改善、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这是导致资源错配加深的主要原因。

  (2)国内研究金融错配的文献.

  胡一帆(2006)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 1996-2001 年间 6 个部门 5 个城市的 736家企业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企业所有制性质下,情况是不一样的,生产率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同的,私营性质与外资性质对企业生产率的激励作用相比国有性质更大。

  邵挺(2010)从金融错配的视角,对企业所有制性质与资本回报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几种不同的所有制的性质的企业中,私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最高,而国有企业则最低,前者比后者甚至高出一倍之多。同时,企业的国有或集体的所有制类型会降低企业的资本回报率。

  鄢萍(2012)在估计了三种不完美性的基础上发现,资本调整成本对我国资本错配的影响最小,投资的不可逆性相比资本调整成本而言影响较大,而不同企业间面临的利率差异能解释绝大部分我国资本错配的产生。另外,研究还发现,民营企业在利率市场上的资金使用成本最高,外资企业次之,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利率最低。这说明,在我国银行业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背景下,信贷的所有制歧视可能是导致金融错配的一个重要原因。

  余婧(2012)的实证结果表明面临金融错配的民营企业反而向国有企业提供资金,在民营企业本就融资困难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导致民营企业资金使用成本进一步提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商业信贷上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因此,国有企业能轻易地在自身还款意愿下降或还款能力减弱时,将资金压力转移给民营企业。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计量模型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针对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针对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简要的阐述,梳理并归纳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第一,资源错配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在这部分中归纳了国内外研究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TFP 关系的主要文献、研究金融错配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技术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包括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的国内外主要文献。接下来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简要概括本文研究内容、整体的结构安排,最后阐述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针对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在梳理和归纳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阐述金融错配的内涵、我国金融错配产生的原因,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其次,构建金融错配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关系模型。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第三部分,基于长株潭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对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选取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并且构建实证计量模型,说明数据来源、样本选取方式。其次,对变量进行统计描述,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 Person 相关系数检验。再次,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对整体样本(长株潭三个城市所有工业企业)进行回归分析;第二,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进行回归分析;第三,对制造业中观测值排名前三位的制造行业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对实证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基于长株潭地区的研究结论。

  第四部分,探讨改善金融错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的特点及其与企业技术创新间的关系,提出改善金融错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研究法: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资源错配、金融错配以及技术创新的学术期刊、学术著作等,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掌握了国内外关于资源错配、金融错配以及技术创新的研究等现状。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了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关系、我国金融错配的特点,尤其深入了解了导致我国金融错配产生的可能原因。

  (2)理论分析法:本文在借鉴 Heish and Klenow 关于资源错配的经典模型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错配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关系模型。从三个方面梳理了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

  (3)实证分析法: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1998-2010 长株潭三个地区的微观企业数据,采用面板多元回归模型对金融错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是基于整体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进行实证分析、对制造业三个不同行业进行实证分析。

  1.4 本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本文利用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对金融错配进行考察,选取长株潭三个城市作为样本研究对象,尝试从企业微观层面,研究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长株潭三个城市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城市群,类似于北方的“京津冀”,长株潭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长株潭三个城市的企业层面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在关于金融错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的研究文献中,还没有基于长株潭三个地区进行具体考察的文献,因此本文弥补了这一空白。

  1.4.2 主要的不足.

  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本文在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来进行实证分析时,考虑到目前我国对金融错配研究的研究文献都表明,我国存在着较大程度的金融错配,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最低,而私营企业资金使用成本较高,因此在区分企业所有制性质进行回归分析时,只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而没有考察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混合制企业等所有制结构企业。

  第二,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众多,对于我国这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国家而言,除了发达国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之外,还有制度因素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可能存在影响因素遗失的问题。

返回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TAG标签: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