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9-09-29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
  【第一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研究现状
  【2.1—2.3】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实施条件及功能
  【2.4—2.5】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基础及实施程序
  【第三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华能公司的运用研究
  【第四章】华能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关于完善华能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第六章】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 世纪以来,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企业间竞争日益白热化,行业环境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来自多个领域,相应地对企业管理上的要求也逐渐变高,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及时把握商机,合理地将风险管理好。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了监督控制的功能。传统的内部审计倾向于只关注企业的内部审计,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世纪出现一种先进模式,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它对于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促进作用。西方国家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和应用都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在我国还停留在基本的理论和概念的研究阶段,实践领域涉足较少。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诞生以前,内审一共经过了三个成长阶段:账簿导向审计阶段、制度导向审计阶段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账簿导向审计的不足在于它只简单使用抽样审计,制度导向审计阶段的弱点在于它过度依赖于企业的内控,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是以内部控制导向审计为主,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比于前三个审计阶段在内涵、外延上都扩展了,它以一个全面的角度去评估审计风险,强调“自上而下”的逻辑顺序,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先进性。

  本文分析及讨论了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能够为理论界探求适合我国企业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供一些思路,为实务界探求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积极作用提供一些借鉴,因此,本文的选题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定义的文献回顾.

  IIA(1999)第七次修订内审定义,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并且相对客观的确认及咨询活动,旨在为企业提高效率、为增值服务。它运用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方法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以便提高效率,最终达成企业目标。

  IIA(2001)又一次修订了内审的定义及实务标准,认为内部审计是利用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估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督过程,旨在提升效率,达成组织目标。新定义将风险管理在内审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提升了,也侧面反映了人们开始意识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对其更加关注了。

  David McNamee, Georges Selim(2000)提倡在内部审计领域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注重当前及以后发展中企业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并为其降低风险提出指导性建议,而内审的作用也不仅是对企业过去的业务记录及内部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管理层必须掌握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然而企业的控制体系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只可以体现企业的历史情况,因而,内审人员需要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关注经营过程,识别和评价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并且给出控制风险的有效建议,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王晓霞(2005)指出,企业内审部门通过运用一种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去检验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循环和有关部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等一系列审核活动,评估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监督过程,提高效率,从而最终达成组织目标。

  刘文俊(2010)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把风险评估作为导向,旨在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内审人员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关注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评估这些风险,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然后基于风险评估报告选择审计项目,配置审计资源,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帮助企业改善管理,达成其目标。

  1.2.2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文献回顾.

  IIA(2002)《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提出内审是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与监督过程,提升效率,最终协助企业达成其目标。

  IIA(2010)《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提出 CAO(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应该基于风险情况来编制审计计划,并明确契合组织目标的内审重点。

  李爽(2001)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分析与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情况、了解剩余审计风险,并执行相关审计程序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的活动。

  胡春元(2001)认为风险程度应被量化,并作为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重心,用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及范围。

  郭群(2006)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划为三个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此创新型的定义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提供了依据。这次修订首次赋予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职能。

  和报告阶段。在计划阶段,内审人员要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并在确定年度审计计划时,首先考虑风险较大的环节,将其当作第一审计对象;在实施阶段,基于目的导向鉴别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在审计结果阶段,内审人员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建议并编制报告。一段时间过后,基于风险的高低,还需安排后续审计,了解企业的整改状况,如此审计才会有一定的成效。

  王晓霞、孙坤、张宜霞(2004)根据一般的审计程序模式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流程,也就是编制审计计划,选择被审计者,确定审计目标与测试,审计发现与审计报告,最后是后续审计。

  孙强(2011)提出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为以下六步:(1)调查和分析跟组织有关的当前发展状况、未来态势和行业有关信息,评价和估量给企业带来影响的潜在风险,确认企业是不是具有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的程序;(2)查看公司政策及管理层的相关会议记录,了解公司经营战略、风险管理手段及方法,风险承受能力等情况;(3)查看以前管理层、内外部审计师及其他有关方发布的风险评估报告;(4)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其他有关人员进行沟通,获取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现状及风险控制程序、方法等重要信息;(5)对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程序是否有效、风险评估报告是否充分和及时进行客观地评价;(6)对管理层风险分析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衡量风险管理措施的合理性,提供合理的改善建议,解释风险管理实务中存在不足的问题。

  梁实(2011)指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的始终都关注风险,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监督、分析、评价及汇报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并提供改善建议,目的在于提升组织的风险管理水平,最终达成组织目标。

  1.2.3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象的文献回顾.

  J.M.Patton.J.H.Evans 和 B.L.Lewis(1982)指出应基于风险要素来确定被审计对象,并总结出内审人员所认为的 19 种关键风险要素。内审人员需要先在这 19种风险中选出关键的几种,然后对各个项目的风险情况展开分析,再综合内部审计具备的资源,决定接下来一年内将要审查的项目,据此确定年度审计计划。

  严晖(2004)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三个对象,即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以及风险治理程序。本质上体现为广义上的公司治理和现代内部控制(延伸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这两者间的联系越密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于这两者组成的整合系统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将会进一步推动这两者间的整合。

  梁实(2011)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它是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内控审查为一体的全面型内部审计。

  1.2.4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审计区别的文献回顾.

  David MCnamee, Georges Selim(1999)分析了制度基础审计运用的不足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运用的优点,此外还归纳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过程是先确定系统目标,然后评估风险,最后管理风险,但关于如何具体操作,没有提及。

  David MCnamee, Georges Selim(2000)提出在内部审计领域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更改了之前内审人员通过查看企业以往的业务记录、内控系统、过去的经营状况提出建议的方式,变为更关注企业面临的风险、未来发展及风险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企业管理层要掌握企业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然而稳定的、静态的控制体系却只能反映企业的历史情况。

  因此,这需要内审人员在风险境况中关注企业的业务情况,并提出管理风险的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增值服务。

  李良慧(2010)认为传统内部审计偏重企业的财务报表,然而却忽略了企业的风险管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将风险作为公司经营活动的推力,它重点留意风险,注重企业当前及以后而不仅是过去的情况。

  张少伟(2012)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和传统审计模式进行对比,认为两者主要有两点区别:一是把审计工作的重心向前移了,二是把审计的起始程序向前移了。

  杨沅(2011)提出传统内审常用控制-风险-目标模式,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采取目标-风险-控制模式。

  李秀卿(2011)认为传统内部审计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相比审计工作目标有差异,账簿导向审计模式是以会计账簿为目标,内控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是将内部控制当成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当成目标,审计工作关注时点也不同。账簿导向审计模式注重对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然而内控导向内部审计却先关注企业的实际控制,再评价企业风险,分析企业控制目标能否兑现,对控制过程的薄弱之处提出合理改进建议。

  1.2.5 文献述评.

  外国学者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索开始较早,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际运用研究都相对成熟。国内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探索较晚,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先进性,尤其是其增值作用,开始对其理论框架及模式进行研究。在后来的探索中有些学者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上市公司的运用案例展开分析,但不够深入和全面。

  从研究方向上看,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探索已然很多,且相对成熟,没有太大发展空间。从具体运用上看,目前大部分学者都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或是某个行业进行研究,体现一种共性特征、研究比较宽泛,并且大多数是站在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措施,并不是以企业的角度。

  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把风险管理贯穿到企业审计过程的始终,以及怎样对企业的风险展开分析、评价和控制。本文选取了电力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的角度探讨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来改善企业的管理,起到增值作用,更具具体性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在国内,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不够成熟,而且多偏向理论,对实践的探索相对较少。本文选取上市公司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案例,剖析其在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供解决措施。从问题出发,到查找原因,再到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一个思路,为我国其他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3.2 研究方法.

  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与华能公司现状相结合,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建议,构成了文章的主体。

  1.4 本文的框架.

  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重点在于实践研究分析。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结构。第二部分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基本理论概述,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特征、功能、实施条件及实施程序、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华能公司的应用情况,剖析了华能公司的基本情况、组织架构及内审现状。第四部分是华能公司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共提出了华能公司存在的五大问题,并且分析了导致这五大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是完善华能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措施建议,针对华能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剖析了中外学者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的研究现状;还采用了案例研究法,以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TAG标签: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