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难点与出路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    要: 切实参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新理念, 同步调整、改进现有的生态农业运营理念与发展模式, 符合当前我国着力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而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振兴乡村经济战略稳步落实的背景之下, 以经济新思维为变革导向, 以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革新发展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深度配置地区资源、优化产能供给结构、形成更具创新性的经营制度、构建联动一体化的产业运作体系, 从而助推农村社会的平稳、长效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思维; 生态农业经济; 创新性; 多元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是解决新时期我国发展难题、确立发展优势的关键。在2017年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全会再次强调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明确了改革攻坚这一中心任务。而党的十九大则明确提出了全面振兴农村经济、释放乡村发展潜力的全新战略, 由此也让倡导多元创新、谋求协同共赢的经济发展新思维, 成为继往开来的社会共识。生态农业将充分保护、科学开发农业环境作为基本原则, 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与知识为中心导向, 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工具以及成熟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对土地、科技、资金、劳动力、政策、市场等要素进行了重新配置, 从而完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同步获取。因此,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无疑是检验、践行经济新思维的可行途径。

  一、经济新思维引导下生态农业经济运营革新的主要突破口

  (一) 要科学定位生态保护、农业多样化运作及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动关系。

  农业生产技术、经营制度的现代化改造, 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乃至改革。随着土地流转的放开、乡村资产交易的市场化运转以及农村市场主体性地位的提高, 寻求农村资源的有序开发、多元化经营以及乡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无疑成为了能够契合多方发展诉求的主流共识。而经济新思维的大众化传播, 在进一步扩大了农村民众的发展视野的同时, 也得益于地方政府的主导, 令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充分显现, 吸引了更为充足的资金流入、也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条。而生态农业作为以生态资源深度开发为前提的新型农业类型, 又必须要确保对于自然环境的充分保护, 并在此基础之上去推动农业生产与经营实现多样化, 并最终落脚到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立足点上。

  (二) 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充分配置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形成合理布局。

  与传统农业相比, 生态农业更为侧重生产要素的集中利用、协同运作。因此, 建立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才能有效对接经济新思维所提倡的协调、互利的发展内涵。所以, 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引导职能, 依据本地区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工业基础、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合理划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领域、核心产业以及重点区域, 制定合理的生产标准、经营制度, 提供配套的政策服务。同时, 也要在依法进行农村土地确权、产权流转的基础上, 确保各个农产品主产区的独立性优势, 遵循因地制宜、机动多变的布局原则, 通过试验项目去探索更能契合本地发展实际的生态农业运作模式。

  (三) 加强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升级、推广, 增加绿色农产品比重、提高产品质量。

  在农村土地制度趋于市场化流转、多元化经营的背景之下, 生产技术升级、革新则成为了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新经济思维的导引下, 生态农业应当坚持以新技术引入、应用以及推广为中心任务, 立足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 稳步促进有机肥料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微生物病虫防控等新技术的试验与示范, 淘汰旧有的以传统人力、化学肥料为主的生产技术。考虑到时下社会大众对于绿色、生态农产品的旺盛需求, 则应当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深度研发、更新, 加快动态定制投放, 并加强产品品质检测, 为生态农产品积累良好的市场口碑。

  (四) 坚持科技创新、有效降低污染, 提升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形成带动效应。

  随着现代化农业制度、市场的全面确立, 行业竞争也呈现出白热化态势。面对日益紧缩的生存空间, 只有保持科技上的领先性、明确环保低碳发展路线, 才能做大做强生态农业。而经济新思维所强调的创新、绿色的发展观念, 也促使生态农业必须进一步强化技术层面的革新、引入并自主研发更具前瞻性与实用效益的生态科技, 在技术主导、产品更新上占据主动优势, 持续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 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突出生态农产品的绿色、安全、环保的独特属性。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输出的同步助力, 逐步引导生态农业构建特色化、高效率、联动性的运作体系, 继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经济新思维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难点

  (一) 缺乏广泛的社会认知基础, 政府、民间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带有片面性。

  早在党的十七大上, 就明确了要大力支持、推动“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而党的十九大也强调了要全面振兴乡村经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创设了积极的政策、制度条件。然而就当前农村社会对于生态农业的整体认知来看, 不了解、不重视以及缺乏可持续发展思维的意识仍占主流。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唯政绩观”的影响之下, 并不愿投入相应的成本去着力宣传、推广生态农业, 认为其缺乏短期可见的效益。而缺少政府力量的引导, 大量民众就更难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所具备的经济价值, 所以也普遍倾向于保持观望立场。

  (二) 分散、粗放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导, 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程度偏低。

  尽管随着乡村土地确权政策的落实、产权交易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农村原有的土地形态已经全面转向更为自由、多样的高效流转, 然而小农生产、经营模式的大量存在, 则进一步让零散的小片土地更为分散, 其出于保证基本生存、获取土地赔偿等的现实考量, 普遍都会拒绝现有的土地被整合, 固守传统人力这一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所以, 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侵占, 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实现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严重降低了其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生产与多元化经营的效率。

  (三) 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缺乏劳力支持, 社会辐射力、影响力相对有限。

  生态农业虽然更为强调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经营管理的高效率, 而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类型范畴。尤其是在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尚未有效形成的乡村, 生态农业更需要足量的职业农民来降低整体的投入成本、提高综合运营实效。因此, 适龄劳动力无疑成为了维持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主动脉。不过在农村青壮劳力大量流失、职业农民断减少的背景之下, 即使有各项优惠政策、就业与创业环境改善等因素的助益, 却仍难以产生有效的城归效应。这就难以为生态农业的进一步传播、推广提供有效的社会认可、接纳的有利条件, 当然也在社会辐射力、影响力的释放上大打折扣。

  三、经济新思维视域下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更新策略

  (一) 加强以生态农业开发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夯实社会接纳基础。

  应当提高对于社会宣传、教育的重视度与支持度, 通过规范、专业、长期的宣讲与学习机制, 分别针对农业技术管理部门、企业以及农户等不同参与者的差异化需求, 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农业主题推广制度。重点阐释生态农业所倡导的绿色、创新、共享、互利的发展理念, 引导不同参与者去深入了解这一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突出特性与显着优势, 促使其扭转原有的相对单一、固定的发展观念, 确立开放、革新、共赢的认知理念, 为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受众基础。

  (二) 打造高效、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 推动技术全面革新。

  要切实依据乡村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工业基础、人文环境以及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推动高效、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与推广, 逐步构建以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以及生产适宜发展区等为主体的运作体系, 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协作交互的发展格局。合理分配种植业、养殖业、林木业等产业类型的布局, 并不断改进以生物环保技术为主的生产技术, 带动基因育种、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污染生物修复等先进生产技术的持续创新。

  (三) 鼓励自主创新经营、加大指导帮扶, 强化生态农业产业链条。

  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政策扶持、市场管理等的统筹与引导职能, 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培训、指导以及考核, 推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大众化普及与商业化应用, 促使农户、企业能够全面了解这一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 并激发其将技术进行深度更新、结合原有的生产经验与技艺进行二次创新;另一方面, 要对农户、企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建立与生态农业技术引入相配套的专项创业基金、中小额度无息贷款、快速审查通道等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与帮扶, 逐步带动农村生态农业形成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规范生产到严格管理、多元经营的完整链条。

  (四) 完善生态农业的权责清单审核机制, 提高法治化治理水平。

  法治化治理是确保农业经济规范、有序以及长效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乡村生态农业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在经营管理、市场整治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 因此更加需要得到专项法律法规的有力保护。过建立权责清单审核机制, 明确政府权力、责任、程序的法理意义与归属, 围绕生态农业法治化治理的可诉性展开依法审核, 逐步增强对于农村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督察与权力追责, 杜绝权力滥用、降低行政权力对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 确保生态农业能够充分遵循市场化、创新性、多元化的发展主线。

  参考文献:

  [1]杨瑞珍, 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05) :126-131.
  [2]刘鹏, 王干.我国生态农业法律制度研究[J].生态经济, 2017 (03) :190.
  [3]谢贤健.绿色消费与农业低碳技术的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12 (05) :11-13.
  [4]聂磊.生态农业的发展困境与路径探索[J].农业经济, 2017 (06) :190.

TAG标签: 经济新思维     生态农业经济     创新性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