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而来的环境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我国正在逐渐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在低碳的背景之下, 我国提倡使用燃气发电作为污染较小的经济发电方式, 这可以有效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低碳经济; 燃气发电;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我国的发展方向必须向低碳环保型经济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非常渴望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发电方式, 所以污染比较少的燃气发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前提的, 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相对清洁的能源结构, 有效的提高能源的使用率。
1 燃气发电的重要作用
与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相比较, 燃气发电的方式具有发电过程简易、低污染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等优势, 所以说燃气发电非常适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用电量的不断上升, 这就需要不断的丰富发电方式, 使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不断提高燃气发电的技术水平, 使燃气发电的方式得到积极的推广。
2 燃气发电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规划建设的燃气发电站的总体建设成本相对较高, 与相同区域的燃煤发电方式的建设成本相比在经济性方面没有优势, 这就使得燃气发电在电力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差。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燃煤发电的成本只有燃气发电成本的一半, 按照现在的能源价格情况看, 即使燃气电站的前提投资较少, 且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 依然不能够抵消煤炭所具有的价格优势。怎样提高燃气发电方式的竞争能力, 怎样看待燃气发电在电网中的地位等, 是现在燃气发电急需解决的问题。
2.2“以电定气”还是“以气定电”
在目前的电力市场中燃气发电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是电网调度要配合燃气发电还是燃气发电要配合电网调度。天然气的开发要有相对稳定的大用户作为支持, 而从用户的角度看, 用户必须具备下游的产业链, 这样就需要电网能够稳定的对燃气发电厂供应电力, 也就是说必须采用基荷发电。可是由于受到现实情况的制约, 基本上市不能够实现燃气电厂的基荷发电运行的。从电网的角度来分析, 理想的状况是点发需要燃气发电的时候, 燃气发电能够马上运行, 虽然燃气发电具备较强的灵活性, 但是也也需要供气方的配合, 然而对于这样的要求供气方很难满足。因为供气方要按照电网的需求量进行供气, 这对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站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2.3 对天然气供应量要求较高
按照现在燃气电站的错峰运行方式, 供气方就必须要保证提供稳定、可靠的天然气源, 并且可以适应燃气电站错峰发电和发电的季节性改变用气量的要求, 也就是说供气方要能够灵活的调节供气量。如果供气方要满足这些要求, 就必须具有相当规模的调储能力, 从而保证能够适应天然气供应量的不断变化。
3 促进燃气发电发展的策略
3.1 在大中型城市推广分布式热电冷联产
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梯级利用能源, 可以采取将分布式能源系统建在离负荷中心比较近的位置, 这是在低碳经济背景的大趋势。如果城市中没有天然气供应, 就需要依靠煤制气的方法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 来优化城市环境, 提升能源的应用效率, 使城市建设的需求被满足。
3.2 因地制宜发展不同规格的燃机
为了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效率, 大燃机一定要应用在大气源上, 比如像西气东输这样的大工程、大项目上, 要努力发展联合燃气循环。通常情况下, 井下煤层气具有抽采量相对较大并且相对分散的特点, 这种情况就建议使用小型燃机。假如煤炭地下气化的方式能够有合适的地方进行普及推广, 不但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燃气发电的潜在价值。
3.3 以煤炭资源为基础, 开发煤基燃气资源
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优化能源结构燃气发电应该是未来燃气发电的一个重要方向。根据资源的分析情况来看,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 其储备量远远超过了天然气的储备量, 大约有30~35m3。从近几年的现状来看, 井下开采的时候的瓦斯每年的排放量都在100亿m3以上, 可是都没有被充分利用, 大约90%都被当做废气进行排放,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假如能够对这部分煤基燃气进行合理的利用, 那么对能源产业的进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3.4 合理定位不同规格的燃机
发电多采用大燃机, 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等主要使用中小燃机, 从而确保其经济利益在合理的范围内。
4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 燃煤发电还是主要的发电方式, 随着对环境污染治理进程的发展, 更为清洁环保的发电方式必将被电力市场所接受, 这也为燃气发电成为我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多样化发电方式中的一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造成现在燃气发电在电力市场的占有量相对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燃气发电技术以及增加相应的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婷.我国西部地区电力发展模式—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分析[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