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 学者们对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掌握并了解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进而对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教育的研究创新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 低碳生活意识; 研究综述;
低碳生活意识是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低碳视角下的环境意识教育, 因此, 我们可以从学者们对于低碳生活和环境意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归纳总结其研究进展情况。目前, 国内关于低碳生活的研究主要从低碳生活的内涵及低碳生活的实施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展开。关于低碳生活意识及其教育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只能从我国当前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中去探索并加以完善。
一、关于低碳生活及低碳生活方式的研究
学术界对“低碳生活”这个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吴铀生认为“低碳生活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模式, 使人类在环境系统中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1]范松仁从伦理维度对低碳生活进行了论述, 认为“低碳生活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渴求, 革新了人们生存发展幸福境界的伦理观念, 担当了代内代际公正消费的伦理责任, 疏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降低的伦理矛盾。低碳生活就是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 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生活。”[2]李建华, 韦柳春, 从伦理的视角解读低碳生活, 认为“低碳生活是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碳 (主要是二氧化碳) 排放量以实现低耗能、低开支、低污染目标的生活。生态正义是低碳生活的伦理依据, 生态消费是低碳生活的伦理诉求, 生态良知是低碳生活的伦理保障。”[3]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生活进行了定义, 认为低碳生活应以“低碳”为导向, 要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节约能源资源, 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陶曼从伦理的视角对高碳生活方式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反思, 并提出了低碳生活方式的实施路径, 通过政策环境支持、消费文化认同、科技伦理导向、责任主体道德内化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是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 树立低碳消费理念, 践行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4]杨国锐则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是“有着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 低碳的消费观念, 以节约俭朴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使用低碳绿色产品, 对高耗能、高排污等不良社会现象积极加以监督与制止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5]杨蔚, 武颖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是节约、节制理念下的健康生存, 是反对和抑制消费主义的理性生存, 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绿色生存。
二、关于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及实施途径方面的研究
张小宝、国力心从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抽样调查, 认为“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态度积极, 但认识水平不高;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较弱, 不注重节约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实践度与认知度不一致等, 提出政府应把”低碳生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纳入到重要工作, 企业应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 积极开发和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 同时应加强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鼓励民众实施道德自律, 积极参与低碳生活”[6]。李晓霞等在《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模式一公共管理建议的研究》中认为“城市居民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缺乏构建低碳生活、保护地球环境的自觉性和使命感”。[7]由此可见, 在关于低碳生活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中, 学者们普遍认为应从增强低碳生活意识、改变生活方式,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等几方面入手。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提高公民低碳生活的参与度;加大城市垃圾分类箱、废旧电池回收箱等低碳生活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载体, 加强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以社区为依托, 开展各种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提高公众的低碳生活意识, 调动居民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等。
三、关于环境意识的研究
我国关于环境意识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国内关于环境意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层面, 即关于环境意识概念界定、内涵与结构、相关理论模式的研究等。二是实践层面, 即关于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活动, 通过对特定群体或某一地区的人群进行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
从理论层面看, 关于环境意识的定义, 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形成共识, 至今有三十多种不同的定义, 这从某种程度反映出环境意识研究的不成熟性。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三个不同角度对环境意识进行了研究与界定。从层次分类的角度, 易先良提出,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于环境现象和环境行为能动的反映和认识, 并将环境意识分为两个层次, 即环境心理和环境思想体系。”[8]余谋昌认为“环境意识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客观存在的反映, 并将环境意识分为浅层环境意识和深层环境意识。”[9]中国居民环境意识研究课题组认为, “环境意识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日常生活环境意识, 二是生态意识。”[10]从组成部分分类的角度, 庄国泰提出, “环境意识的基本内涵包括哲学内涵、科技知识内涵、思想内涵、伦理内涵、心理内涵等方面。”[11]刘湘溶把生态意识分为生态科学意识和生态价值意识两个方面。从混合分类的角度, 王民认为环境意识是由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保护自觉参与观组成, 并进一步提出了环境意识的四个层次, 即知识、态度、评价和行动。[12]关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洪大用教授将“环境行为”纳入“环境意识”概念, 提出了对环境意识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 将“环境意识分为环境知识、基本价值观念、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四个层次, 提出了对环境意识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13]以上研究对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实践层面看, 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数量偏多, 同时注重较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目前关于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研究较多, 且在一些城市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活动, 这对了解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状况, 把握城市居民环境意识总体水平, 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洪大用在《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中指出:“我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更倾向于人类中心倾向, 属于浅层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水平受其物质主义倾向价值观的制约。”[14]贺振燕通过对山西省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 分析得出城市居民对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概念不是非常了解, 对环境法律知识的了解非常差, 环境参与意愿与实际的环保行为存在不一致现象, 并认为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私”的观念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缺乏主流文化意识, 形不成主导的价值观导致人们环境意识差。[15]马天芳对广州市居民的环境意识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居民环境认知总体水平偏低, 对于生态性问题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 居民在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 并把意识的影响因素归结为政府环保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 居民普遍存在的“能挣会花”的消费观念, 提出了应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从认知上提高居民环境意识, 发展民间环保组织, 加强居民“生态消费”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对策。[16]由此可以看到, 目前学者们对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研究局限于实证研究, 缺乏理论上的探讨。本研究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从理论层面解释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
四、关于环境意识教育的研究
目前, 国内关于环境意识教育的研究并不多, 且多是将环境意识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进行研究的, 缺乏以特定主体为对象的环境意识教育的研究。李铁英认为“环境意识教育是通过对环境知识的传播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的目的, 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养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 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17]李若忍认为“环境意识教育包括环境认识教育、环境价值观教育、环境伦理意识教育、环境法制意识教育和环境参与意识教育。”崔建霞认为“公民环境意识教育除了科学、法制和道德教育的角度之外, 还应关注审美的角度, 即从环境审美角度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审美教育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与独特性:以爱的情感为核心, 对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以超越功利性为主要诉求, 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格。”[18]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对低碳生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低碳生活的内涵及特点的思考、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如何实施和推动低碳生活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总体而言, 由于国内关于低碳生活意识的研究刚刚起步, 大部分研究处于探讨性的概括和概念、理念的一般性描述阶段, 定性研究的系统性不足, 缺乏定量研究, 也没有规范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的实证研究。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 虽然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 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从低碳的视角来进行环境教育, 其本身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只是从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低碳生活问题, 而没有上升到教育的层面, 更没有对城市居民这个群体的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做一个单独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资料非常缺乏。其次, 有些学者看到了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但只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低碳生活现状及对策方面作了简单分析, 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而详细的论述。最后, 相关的研究局限于主观描述性分析, 而综合运用实证分析、文献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的较少。因此, 从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现状的客观实际出发,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 仍然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全新学术领域。各专家学者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吴铀生.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01) :98-102.
[2]范松仁.和谐幸福公正疏解:低碳生活的伦理维度[J].前沿, 2010 (09) .
[3]李建华, 韦柳春.论低碳生活的伦理意蕴[J].武陵学刊, 2012 (03) .
[4]陶曼.低碳生活方式的伦理基础构建[D].湖南工业大学, 2011.
[5]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6]张小宝.国力心.我国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及实践应对[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2) .
[7]李晓霞, 陈瑾.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模式一公共管理建议的研究[J].社科纵横, 2011 (03) .
[8]易先良, 龚雁梓.论环境意识[J].中国环境科学, 1988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