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与粮食价格关系等问题

发布时间:2019-09-29

内容摘要

  报告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粮食价格、粮食储备、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研宄文献,其次对粮食安全的概念重新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在综合考虑粮食的生产、储备、消费、进口、出口、消费情况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基于改良熵值法构建粮食安全水平评测指标体系,并对粮食安全水平进行综合打分。随后,在分析我国粮食价格变动情况和粮食储备变动情况的基础上,就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及粮食价格关系、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关系、我国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与粮食价格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本报告的章节安排:

  1.导言。

  2.文献综述。

  3.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评测。

  4.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及粮食价格关系研宄。

  5.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关系研宄。

  6.我国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与粮食价格关系研宄。7.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储备;粮食价格

  目录

  第1章导言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消费国和粮食进出口国,用世界上七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虽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随着收入增长和人口城市化,人民的消费方式和食物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人均粮食消费处于上升时期,有十三亿多人民的粮食需求需要满足。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在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和不断创新下,我国的粮食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数据显示,2017年粮食种植面积1122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1万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399万公顷,减少20万公顷;稻谷种植面积3018万公顷,减少0.2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3545万公顷,减少13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23万公顷,减少1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20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8万公顷,减少1万公顷。2017年粮食产量6179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产0.3%.其中,夏粮产量14031万吨,增产0.8%;早稻产量3174万吨,减产3.2%;秋粮产量44585万吨,增产0.4%.全年谷物产量56455万吨,比上年减产0.1%.其中,稻谷产量20856万吨,增产0.7%;小麦产量12977万吨,增产0.7%;玉米产量21589万吨,减产1.7%.2003-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产量“12连增”.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主要表现为:比较收益下滑,库存积压,供需结构错位,财政压力过大,生产结构失衡,国内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国外价格倒挂,市场调节能力弱,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生产环境恶化,粮食优质化滞后。粮食产业深层次的矛盾也由总量供给不足转变粮食阶段性供给过剰与供给不足共存的结构性矛盾: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国内产量不足,进口量居高不下;玉米、稻谷阶段性供给过剩;粮食产需区域间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粮食生产结构失衡。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问题之一,粮食安全对我国而言不仅是经济安全,还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己经被提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确保粮食安全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促进社会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并不乐观。在2015年末,我国提出将使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结构失衡和资源要素错配等诸多问题,并在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解决农业供给方面的库存问题、成本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供需错位问题生产资源透支使用问题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粮食价格是一种基础价格,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能影响其他商品价格的形成,是各个国家和各界人士都关注的一种价格。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者的收益,与粮食消费者的生活水平都息息相关。1995年至1998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1998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连续5年减产,2004年以后我国粮食实现11连增,粮食供给和需求的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不断变化,粮食价格无法正确反映粮食的真正价值,无法平衡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国粮食市场还将持续发生变化,粮食价格还将持续速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福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粮食价格调控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粮食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特征,粮食消费具有连续性、刚性特征。粮食储备能够协调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之间矛盾:在粮食生产丰收时,对粮食进行储备;在粮食生产不足时,取用粮食储备,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平衡粮食消费与粮食供给,填补供需缺口,平抑粮食价格。粮食储备是从生产到消费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保证粮食供给、调剂丰歉余缺、平抑粮食价格、对抗自然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1.2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在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和不断创新下,我国的粮食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4年以来粮食储备相对充足,供需相对稳定,维持着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在现有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源的约束下,我国粮食问题形式严峻,前景不容乐观。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生产资源紧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需求刚性增长等多重问题。在粮食安全新形势下,深入研究粮食储和粮食价格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平抑粮食价格、稳定粮食供给、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对于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保护粮食消费者权益、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大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粮食价格是一种基础价格,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能影响其他商品价格的形成,是各个国家和各界人士都关注的一种价格。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者的收益,与粮食消费者的生活水平都息息相关。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产业中的变化将继续发生并长期存在:粮食市场不稳定性增强、粮食价格上涨趋势继续、粮食调控局势严峻。在新经济形势下,在粮食安全背景下研宄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问题,正确认识粮食价格变动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掌握粮食价格走势,明确粮食储备目标,确定粮食调控关键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粮食调控,实施粮食调控政策,平抑粮食价格变动,对协调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贸易,对我国粮食价格稳定,对就粮食安全问题进行重大的粮食决策或政策调整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粮食安全、粮食储备、粮食价格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本报告将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评测指标体系,并测算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分别对粮食安全水平与粮食储备变动及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粮食储备变动粮食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粮食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差与粮食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些研宄是对粮食研宄理论的现实应用,也是对理论的验证、丰富和发展。

  1.3研究结构

  如前所述,与本报告的研宄思路和研宄内容相融合,本报告的研宄流程如图i-i所示。

  研宄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报告主体部分以粮食安全为背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粮食价格与粮食储备问题作探讨,围绕“中国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问题研宄一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寻找当前研宄的相对薄弱点甚至空白点,使用改良熵值加权法构建粮食安全评测指标体系,计算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综合得分,实证分析我国粮食价格变动特点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我国粮食储备变动与粮食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粮食购销差与粮食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基本思如图1-1所示。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三章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评测

  第四章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及价格关系研究

  第五章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关系研究

  第六章我国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与粮食价格关系研究

第7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必须要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报告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粮食安全、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方面的文献,对粮食的相关定义进行检释,建立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评测体系,并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得分评测;对我国粮食价格变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我国粮食主要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及粮食总体的价格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粮食主要品种价格自身的变动特征以及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与粮食储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我国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宄;对我国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与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报告的分析探讨,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评测是一个涉及到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的复系统,基于改良熵值法构建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评测体系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综合评测法,可以克服一些主观赋值法带来的结果不稳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综合评测质量。通过测算我国2001年至2013年粮食安全综合得分状况,发现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波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1年至2004年为第一个阶段,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在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至2013为第二个阶段,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虽然存在波动,但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就粮食主要品种而言,稻谷、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的安全水平也都在波动中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并不是呈现出单调递减或单调递增的变化,而是在波动中逐渐提高,也表明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即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也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从对粮食主要品种价格变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中可以发现,自1991年,稻谷、小麦、玉米价格相继上行,于1995-1996年相继达到高位。随后稻谷、小麦、玉米价格开始下降,于2002年,达到低谷。2002年之后,除在2004年出现波动外,其他年份我国粮食主要品种价格稳中趋涨,价格略有波动,但总体现出稳中缓慢上升趋势。不同粮食品种的价格变动分布呈现正态特征,同时也存在差异,稻谷价格变动分布上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小麦和玉米价格变动分布呈现出扁平特征。对粮食主要品种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稻谷期末储备对价格影响为负,稻谷期初储备、产量、进口对价格影响为正;小麦出口、期末储备对价格影响为负,小麦进口和消费对价格影响为正;玉米期末储备对价格影响为负,玉米进口和产量对价格影响为正。通过对整体粮食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粮食消费、生产、进出口、期初和期末储备都会影响粮食价格变动,并且不同粮食主要品种的价格变动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通过对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与粮食价格、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与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稻谷安全水平与稻谷储备变动及价格变动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稻谷储备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稻谷购销差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小麦安全水平变动与小麦储备变动及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小麦储备储变动与小麦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均衡关系,小麦购销差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及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玉米储备变动与玉米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玉米购销差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粮食总体购销差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当最优滞后期选定后,稻谷安全水平变动与稻谷储备变动及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小麦安全水平变动与小麦储备变动及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及价格变动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稻谷价格变动与储备变动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小麦价格变动与储备变动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玉米价格变动与储备变动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稻谷价格变动与稻谷购销差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小麦价格变动与小麦购销差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玉米价格变动与玉米购销差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粮食总体购销差与价格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格兰杰因果检验仅仅是从统计角度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不能作为确定真实关系的依据。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反应路径,可以发现粮食主要品种的储备变动在短期内对自身具有冲击效应,粮食主要品种的储备变动及价格变动在短期内对粮食安全水平具有冲击效应,粮食主要品种的储备变动在短期内对粮食主要品种的价格变动具有冲击效应,粮食主要品种的安全水平在短期内粮食储备及价格具有冲击效应,粮食主要品种的价格变动在短期内对自身具冲击效应,粮食主要品种的价格变动在短期内对粮食主要品种的储备变动具有冲击效应,粮食主要品种的购销差在短期内对自身具有冲击效应,粮食主要种的购销差在短期内对价格具有冲击效应,粮食主要品种的价格在短期内对购销差具有冲击效应,但随着作用期数的增加,冲击效应逐渐减弱并无限趋近零。

  脉冲响应分析对对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与粮食价格之间在短期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诠释,能够通过借鉴它之间的脉冲响应路径来指导现实中的粮食调控政策制定和实施。

  7.2政策建议

  为解决多年以来粮食方面积累下来的问题,2004年我国开始取消农业税推行农业补贴政策,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在2006年将小麦纳入最低收购价范围,2012年开始对玉米和大豆实施临时收储政策。但近些年,靠托市收购、临时收储和财政支撑的粮食政策遇到瓶颈,最低收购价政策呈现刚性化趋向,临时收储政策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和储备压力,国内粮食价格逐年上升,粮食进口数量不断增加,粮食结构性矛盾突出。为此,我国在2015年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2016年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2015年末提出将使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结构失衡和资源要素错配等诸多问题,并在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解决农业供给方面的储备问题、成本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供需错位问题、生产资源透支使用问题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6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竞争力和效率。与以往的改革不同,此次改革将面临诸多挑战,也将对我国粮食产业产生重要影响。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呈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了首要位置。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一环,在一段时期内,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内容。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粮食产业的各方面,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的发展理念破解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是要以消费者的粮食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生产,即要保障粮食的供给数量,又要满足消费者对粮食品种和品质的要求,来粮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力种植结构调整、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着重粮食产业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现代粮食市场、转向粮食可持续发展。

  7.2.1加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

  面对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的严重结构性失衡问题,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背景下,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要求下,要在保障粮食耕地面积基本红线的前提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需结构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粮食产业种植结构、调整区域种植结构,发展优势品种适宜种植区,优化生产布局,在保障粮食供给数量的基础上,解决粮食阶段性供给过剩、区域间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供给不足等问题,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在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发展战略,根据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依据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行粮食品种适宜产区种植发展方案,控制非适宜产区的发展,减少非适宜产区、非优势产区的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增加优势品种种植面积,特别是要减少镰刀湾地区非优势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并逐步改良传统粮食品种种植区和减少粮食非适宜区种植面积,做好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工作,做好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证粮食品种优势产区种植面积,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高粮食生产资源使用效率和保护。要根据产业布局的实际情况,调整当地的粮食作物和词料作物的种植结构,推行种养结合和产业转移战略。要保证稻谷、小麦的总体种植面积,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战略。要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以减少大豆进口,降低对国外大豆的依赖程度。在种植结构方面,要保障口粮耕地面积和谷物耕地面积的基本红线,以费结构为调整方向,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经济粮种植面积,减少玉米总体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增加杂粮种植面积,从而增加粮食的可选择性和替代性,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丰富消费者的选择。在非优势粮产区实行退耕还草、种养结合的发展战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要同时要推广应用标准化技术,推广生产绿色粮食、有机粮食、品牌粮食,更新优质稻谷和小麦品种,发展杂粮生产,满足人们对粮食日益増长的高品质以及品种多样化需求

  7.2.2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方面促进农增收。

  要发展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在耕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日渐明晰的情形下,政府应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积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鼓励种粮农民以土地流转、土地换、土地入股、机械入股、劳动力入股、技术服务等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动起来,政府根据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生产基础条件、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加快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进行组织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耕地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粮食产业链増值,形成收益共享机制。要强化政府责任,统一认识,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将扶贫培训与新型农民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有技术的各层次人才,促进传统粮食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变,加快粮食现代化进程。要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办好农村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因地制宜对农民进行教育,增加其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纳程度。

  从而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既要稳定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以稳定粮食生产,又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环境下重新审视粮食补贴并做出新的调整。粮食补贴项目的多样化和分散化不仅会增加行政工作量,增加行政成本,还会造成补贴发放困难以及补贴发放不到位的问题,要将种粮补贴项目进行适当的整合,避免多样化和分散化,确保粮食补贴资金发放到位。粮食补贴政策要清晰、明确、具体,不能存在想象发挥空间,要明确种粮补贴是发放给土地所有者还是粮食种植者,让土地流转市场进行自发调整,将粮食补贴真正用在粮食生产上。国家和当地政府部门应根据结构调整要求调整补贴项目、设立奖励制度,对种粮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经济奖励,以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和引导其进行自发结构调整。要切实解决种粮者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放宽农村金融业准入政策,快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为种粮者提供优质、便捷、完善的贷款服务。

  要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信贷+保险”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订单农业贷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户住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信贷服务,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品种,增强农村融资能力,增加种粮者资金的可获性。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和购买农机具方面的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増加贷款额度、降低利息。要以政府创建粮食区域品牌和新型经营主体创建自有品牌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粮食作物的品牌化经营。粮食种植户、合作社以及政府要共同努力,着力提升粮食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专用品牌意识,坚持品牌营销的理念,以区域品牌建设为轴心,以粮食品牌为纽带,将粮食生产、加工、销售整合起来,实施粮食专用品牌发展战略,提高区域粮食和自有粮食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粮食优质优价,增加品牌粮食种植者的收入

  7.2.3粮食产业创新新发展

  加快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要注重制度创新和科技驱动,靠科技创新来促进粮食的效益提高、质量提升,靠制度创新来使生产组织更加有效。要加强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力度。鼓励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进入粮食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联合经营的创新形式,形成科研型新型经营主体;鼓励科研机构切实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为粮食生产科技进步做出贡献;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作价等形式向企业、种粮大户、合作社转移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价值化;鼓励专业科研机构、院校进行科研的同时,积极支持和促进集体、个体、新型经营主体等发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科技机构;各级政府部门积极简政放权,鼓励粮食科研机构向开放、联合、竞争的方向发展,鼓励科研机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创新粮食生产;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粮食生产科技成果和创新成果转化,使之在粮食产业中推广运用并快速发展。要加速流通体制改革创新。粮食流通涉及了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粮食流向的最佳选择、购销粮食的合理储存、粮食实体移动中所必需的装卸存运,及其加工增值环节。要以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系统工程论出发,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各环节,把粮食生产、收购、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一个协调高效低耗的流通体系

  .既要从粮食产业内部相互连接的整个产业链条进行研究,又要从外部对粮食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进行考察,促进粮食流通转型升级,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要健全粮食流通新体制和新机制。在粮食总量供给相对充足,区域供给失衡的情况下,政府在制定法律、编制规划、制订标准等方面要为粮食的有效流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充分发挥粮食流通在配置粮食资源上的作用。粮食行政部门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推进固有粮企改革,促进转型改制,对于粮食市场经营性企业,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组、改造和改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鼓励企业的并购、重组和兼并,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粮食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整合现有粮食流通资源,建设粮食现代“大流通”

  .采用多种方式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破除地区和行业壁垄,形成真正统一的、规范的全国市场,有效节约大量组织成本和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包括商品在途时间、整理加工时间、待售时间等;以先进技术设备武装,提高仓储现代化水平;规范流通主体的市场交易行为;通过建立和加强商业诚信体系,降低费用支出。粮食储备是粮食产业的重要一环,要根据粮食生产和流通现状来适度调整粮食储备规模及结构,适度控制粮食储备消费比率,确保粮食安全,应对国内外粮价波动,抵御市场风险。粮食储备以中央储备为主,地方储备为辅,并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集约化存粮,发展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创新农村、农户储粮技术,解决农村、农户储粮环境差、虫霉鼠害多、储粮技术低、产后储损失比例重等问题,将适用的、简便易操作、绿色的储粮方法推广大到农村、农户储粮中。

  开展粮食实体批发与零售市场,并借助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粮食互联网批与零售性市场,以临近地区的销售为依托,积极开拓国内及海外市场,构建完善的销售网络。同时,积极构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立粮食批发与零售、线上与线下共存的现代市场体系。

  7.2.4建立健全现代粮食市场

  要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证有效供给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和完备市制度,调整和健全粮食市场结构,加强和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和规范市场经营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根据粮食资源现状、流向、交通的环境条件的新变化及新趋势,因地制宜调整、建设和布局各具特色的粮食市场,特别是要从生产、流通、价格、补贴政策等不同方面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粮食市场结构。在新环境下,要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引导粮食批发市场形成理的结构和布局,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实现产销区兼顾、布局合理、市场功能互补,对国家重点扶持的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其在全国粮食批发市场中的龙头作用和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服务作用。要创新“互联网+”新市场。在政府的积极引领和推动下,紧密结合粮食行业特点,深入探索粮食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和形式,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发展“网上粮店”,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从粮食收购到餐桌消费“一条龙”服务供应新模式,加快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创新粮食新市场。要架起粮食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桥梁。农产品期货要加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思想,架起粮食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桥梁,要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对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完善粮食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相关制度,增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联动性,发挥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形成的引导作用,避免食等农产品期货纯粹变为金融衍生品,与现货市场越来越脱节。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和健全具有我国特色的粮食价格体系和基本价格形式。包括:以粮食市场价格体系为主要形式;以目标价格为支持价格的基本形式;以其他价格措施为辅助形式。其中必须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粮食价格的机制,价格与补贴分离,实行市场价格低时补贴生产者、市场价格高时补贴低收入费者的机制。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联动,扩大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国的大国效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出口国,在国际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环境下,在进口渠道和数量不断稳定的情况下,国际粮食已成为我国粮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很大比例。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对国内粮食市场有很大影响,国际粮食是国内粮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出口国,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提升大国影响力,在抵御国际粮食价格冲击的情况下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7.2.5向粮食可持续发展转变

  粮食生产对自然生产环境既有极强的依赖性,又对自然生产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即包含自然再生产过程,又包含经济再生产过程。过去以粗放型、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足够的粮食来满足消费需要,造成对自然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现阶段,保护粮食生产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已是必然选择,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色产能。在粮食绿色产能发展过程中,要推进科技的使用和创新,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兴建现代农田水利设施,推广应用粮食生产标准化,推进化肥减施增效、农药施增效示范区建设,推行粮食生产化肥使用零增长和农药使用零增长战略,推行按土方配置肥料、使用绿色有机肥,开发和推行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构建有利于促进粮食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

  我国粮食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资源重复性使用低等现象,造成对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和浪费,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下,政府要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延长和重构粮食产业链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动粮食作物本地加工,实行产业大融合发展。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尤其是日本“六次产业”改革的经验和我国己有的产业化经验来推动我国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使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程度远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扶持和引导政策,提高建设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积极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市县乡建立与科研院校的稳定合作,不断聚集优质科技资源,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保障和技术人才。通过粮食现代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为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减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要加快粮食产业信息化建设。我国粮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

  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措施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建设物联网示范基地、土壤改良服务大数据平台。要加强各市县乡的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培训,加快信息化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提高市县乡粮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对市县乡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信息化建设来完善国家粮食安监测预警系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快开发和推进使用新型现代化农机具,以及建立健全农机具服务体系。现代机械化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解决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非粮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使节省的劳动力在新的产业领域创业、就业,为实现粮食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创造条件。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要鼓励种植者购买农业机械或机械化服务,除了提高对大中型农机具的补贴水平外,也要对小型农机也应给予补贴,不论是规模化经营还是小规模经营,根据不同的作业面积给予不同的农机服务补贴。要在传统农机具的基础上开发型现代化农机具,使其既能够在规模化上使用,又能适应小块分割地块和不同情况的地块。

  7.3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料数据等方面的原因,本报告关于粮食安全背景下粮食价格与粮食储备问题的研宄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7.3.1数据缺失

  在实证分析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这会导致实证结果与现实生活有定偏差,本研究存在些许数据缺憾。本报告用于分析的基础数据的获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数据直接从历年统计年鉴中获得,另一部分数据通过计算获得所用宏观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应年份的《中国粮食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库瑞克农产品数据库》《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和《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在分别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后供本报告模型分析使用。虽然这些数据均具有强的学术公信力,但数据上难以与本报告研宄设计完全匹配,这不仅使得本研究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难度加大,还令本研宄部分研宄设想难以实现。虽然本报告在研宄过程中已经克服了部分困难,但缺乏完整的数据仍是本报告的研宄不足之一。如能获得进一步的数据对研宄进行完善,如能将理论分析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使本研究更具有指导意义,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

  7.3.2研究深度缺乏连贯性稍显欠缺

  限于笔者水平,论文理论部分和实证部分尚显深度不足。论文围绕粮食安全下的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问题这个大主题,依据构建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综合评测模型、分析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研宂、分析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与粮食储备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粮食价格与粮食储备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粮食价格与国有企业粮食购销之间的关系的大框架构建了八个章节。虽然这一学位论文写法在国外较为普遍,在国内亦已常见,笔者也花费了较多笔墨用于阐释章节间的关联,以利于章节衔接与过渡,但仍须承认,论文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仍不甚紧密,研宄内容连贯性亦有所欠缺。此为本报告研究不足之二。如能进一步对研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行完善,将使这部分内容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需要进一步研宄的方向之一。

  7.3.:!理论分析与现实生活的偏差

  由于简化分析的需要,在分析框架中会忽略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情况,例如未区分中央储备、地方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农户储备;未对进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只关注进出口净值;未实证分析生产中的相关要素投入及成本题,只关注产量问题。仅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其结果在实际应用的作性上将受到限制。本报告的计量分析与经济的实际情况是否存在偏差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对本研宄的继续深入探讨将成为未来进一步的研宄方向。

  参考文献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此页面不展示全文,如需全文,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链接】
 

TAG标签: 粮食安全     粮食储备     粮食价格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