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和纺织工业原料,对农业、农村乃至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2017年我国的棉花总产量达到548.6万吨,其中新疆棉花的产量就达到408.2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74.4%.新疆棉花产业的稳定对我国棉花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关系着新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对维护边疆稳定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向棉花价格保险的转变出发,运用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新疆棉花价格保险的可行性。首先以涉棉补贴政策为背景,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现有不足之处以及实施棉花价格保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索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下的改革棉花价格保险的可行性。本论文立足在经济上、管理上、技术上的可行性及供需理论,分别从经济角度、管理角度、技术角度对棉花价格保险可行性进行详尽分析,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棉花价格保险可行性农户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利用ARCH(Autoregressiveconditionalheteroskedasticitymodel,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及其扩展模型对中国棉花期货市场进行研究,再运用访谈法对保险公司出台棉花价格保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棉花价格保险所保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具有普通的商业保险所不具备的特征,因此需要对棉花价格保险实施障碍性因素进行评述。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棉花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五点:第一,棉花价格保险模式下棉农选择购买行为,棉农对棉花价格保险有支持态度,棉花价格保险政策实施是具有可行性的。第二,政府政策对棉农提供适当和有效的刺激以及支持,可以正向地影响棉农的选择,有效地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第三,在优化棉花价格补贴政策改革的环境下,国家对保险公司实施棉花价格保险行为持支持态度,可以正向影响保险公司出台棉花价格保险。第四,农产品市场与金融服务行业相结合可以推进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五,合理制定棉花宏观调控政策,这将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棉农;保险公司;棉花期货;棉花价格保险;农业供给侧改革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raw material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extile industry, cott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even the domestic economy. Xinjiang is an important commodity cotton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In 2017, China's total cotton production reached 5.486 million tons, Xinjiang cotton production reached 4.008 million tons, and Xinjiang's cotton production accounted for nearly 74% of the country's cotton production. The stability of the cotton industry in Xinjiang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China's cotton market. Not only does it have a bearing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Xinjiang's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continued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it is also a social issue that deserves attentio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border stability.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shift from cotton target price subsidy policy to cotton price insurance, and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cotton price insurance in Xinjiang using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Firstly, based on the cotton subsidy poli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weaknesses of the target price subsidy policy and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cotton price insurance. Based on this, it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reforming cotton price insurance under the target price subsidy polic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I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cotton price insurance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a management perspective, and a technical perspective, and adopts a dual Logit model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cotton price insurance. Farmers' factors were used for empirical analysis. ARCH and its expansion model were used to study the Chinese cotton futures market. Then the interview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otton price insurance by insurance companies. Since the cotton price insurance insured objects are living plants, Because of the features that ordinary commercial insurance does not have, it is necessary to comment on barri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tton price insurance. Finall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China's cotton macroeconomic policy formulat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article are: First, cotton farmers choose to purchase under the cotton price insurance model. Farmers are supportive of cotton price insuran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tton price insurance policy is feasible. Second, government policies that provide appropriate and effective stimulus and support to cotton farmers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cotton farmers and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of the policy. Third, in the context of optimising the reform of the cotton price subsidy policy, the state's supportive attitude toward insurance companies implementing cotton price risk
behavior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to issue cotton price insurance. Four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and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can advance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and accelera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ifth, the rational formulation of the macroeconomic control policies for cott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tton industry in Xinjiang.
Key words: cotton farmers; insurance company; cotton futures; cotton price insuranc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而新疆是国内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一黑一白”等政策的扶持下,新疆棉花种植生产发展迅速。从 1994 年起,新疆棉花总产量、单产量已连续 21 年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最具优势的棉花产区域,目前已形成了“世界棉花形势看中国,中国棉花市场看新疆”的格局。2017 年我国的棉花总产量达到 548.6 万吨,而新疆棉花的产量则达到 408.2 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 74.4%,棉花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新疆棉花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50%左右,棉花主产区则占到 60-70%以上,棉花产业在新疆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棉花是传统的大宗农产品之一,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发展情况的良好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因此一直被政府部门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多年来政府对此的政策调控力度都很大。自 2011 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该项政策实施了三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收益,但是造成国内棉花价格高于国际棉花价格,供大于求以至于棉纺织企业的利益受损,企业不愿购买国内棉花,大量的棉花进入国库储存而不能被纺织企业利用,棉花资源被浪费,同时储备棉进入国库需要国储管理费用,这无疑给国家的财政增加了一定压力。
面对此等问题,国家于 2014 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开始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由市场引导价格,而棉花由之前的国储价转变为目标价格,以此来保障棉农收益。该项政策从 2014 年实施以来,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农民的基本收益收入,增强了棉纺织企业购买国内棉花的意愿,但是政策在实施中也存在一系列明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消耗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行政成本。目标价格统计数据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其补贴程序过程中的补贴细节复杂,实际的政策落实也耗费大量成本。具体补贴政策程序流程,即棉农种植棉花面积最先核实、种植证明书发放、棉花检测、实际子棉产量统计、棉花数据录入、补贴相关资金发放等至少需要经过 15 个环节流程,所消耗的时间太长,给农民的生活造成不便,同时增加了政府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目前,新疆棉花的目标价格补贴工作具体细节繁琐、工作量很大,政府投入的运营成本也超级高。而且该项政策也存在一系列明显的问题。第二,违反 WTO“黄箱政策”,造成较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国家实施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受到 WTO 农业协议限制削弱的,属于制约的“黄箱政策”.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目标价格补贴数值超过了国际规定的数值范围,一些国家和地区棉花相关行业组织对我国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提出反对意见,随着这种反对意见的不断放大,我国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在实施中遭受较大压力,实施效果也大打折扣,对该项政策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此种情形,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实施棉花保险政策来稳定棉农收入,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等政策以弥补目标价格政策的缺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但也是弱势产业,农户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会面临众多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生产风险以及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2011 年新疆省农业保险赔款及给付高达 81570 万元,2012 年农业保险赔款及给付高达 130884 万元。
从农业保险赔款金额的上升情况,可以看出尤其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恶化的情形下,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日俱增,棉农生产的风险也日益高涨。新疆是棉花种植大省,新疆(尤其是南疆一些地区)农户是以棉花种植为生,导致农户收入风险转移的能力较弱,因此如何减轻棉花价格波动对棉农的影响,是棉花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户需要一种既能够分散转移棉花种植风险,又能够分摊家庭经济损失的风险经济管理机制,而棉花保险恰恰是能够实现农户愿望的风险转移机制。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拥有高达 1953.3 千公顷棉花的播种面积,因而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棉花保险的有效需求,提高棉花保险的市场占有比例,才能保障和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和谐发展。农业保险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许可的各个国家可以支持农业发展的一项政策,是国家确保农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推进棉花保险,保障棉农利益。目前在棉花保险中实施较多的是自然灾害险,对于能够稳定农户收入的棉花价格保险等险种,虽然政府鼓励但是目前尚未上市。基于当前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缺陷,对棉花价格保险的研究就更迫于实际。因此,从农户、棉花公司角度即棉花价格保险供求双方角度出发,探究两者意愿,并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比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考虑棉花价格保险实施的经济、管理、技术等因素,更好地研究棉花价格保险的可行性。
1.1.2 研究意义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的播种面积高达 1953.3 千公顷,新疆农户的收入以棉花为主,因此稳定农户棉花收入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可见棉花的保险管理机制不容忽视。只有农村经济好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才能获得质的提升。因而,本研究以我国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缺陷为背景,以公司农户为研究对象,对棉农购买棉花价格保险的意愿及行为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棉花价格保险下新疆棉农购买保险的意愿,从而找出棉花保险对目标价格政策替代的可行性的原因,这对促进棉花保险政策的推广和良性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棉花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棉花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发展农业保险、完善现行农业保险政策、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影响着我国棉花市场的运行,对农户的种植行为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农户保险公司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棉农选择棉花价格保险的意愿影响因素,探索能够引导棉花保险政策的建议方法,进而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机制,构建高效的农业发展体系,这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经营制度的重要探索。
1.1.2.2 现实意义
首先,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长治久安。棉花产业是产业链延伸最长的农产品之一,是我国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战略物资。新疆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地方上的少数民族占 60%,其中大部分以种植棉花为生,研究农户的行为,可以为有效促进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新疆的和谐发展,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其次,现国家实行的目标价格政策,一方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增加行政交易费用;另一方面违反国际 WTO“黄箱政策”.基于此,实行棉花保险政策可以弥补目标价格政策的缺陷,减少目标价格实施过程中的行政交易费用。最后,可以优化完善国家棉花政策。我国棉花政策体系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弱,政策决策体系不能对市场经济做出快速反应,缺乏前瞻性和科学的指导性,不利于新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站在微观视角,通过研究农业保险背景下的棉农选择保险行为,可以为我国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农产品价格保险研究并不深入,对农产品价格保险的界定并没有专门的理论及详尽的阐述。在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中,鼓励发展创新性政策农产品价格保险,但是并未对其做具体界定。而在美国、加拿大,农产品价格保险却有十分清晰的定义,美国加拿大的价格保险方案都是以期货市场为依托的,保障范围包括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当实际价格与约定价格之间有偏差时,即进行赔付。
(1)农产品价格保险
美国运用期货市场进行农产品价格保险,拥有成熟的价格保险运作经验。JerryR.Skees(1998)认为农产品价格保险可以减少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农民和农产品风险等三个方面,是一种新型的保险产品。Mahui(1999)研究认为,可以利用金融市场来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这样可以减轻政府财务负担。Olivier(2002)在研究中详细论述了期货期权可以与保险相结合,发挥金融市场规避产品风险的作用,期货公司可以通过对冲风险,保障农户收益,其效果也得到农户认可。Sparks Companies(2003)详细分析了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利弊,对其优势和劣势做出了系统的阐释。Robert Dismukes(2006)对价格保险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价格保险是能够保障农户收入的工具,当产品面临巨大风险的时候,价格保险可以发挥有效保障作用,避免较大损失,维护农产品供求的稳定。Dillon M.Feuz(2009)证明了期货、期权和保险降低风险的能力,通过期货、期权和保险的结合都能有效降低风险。B.Josph(2010)认为,虽然中国的期货市场不如美国市场成熟,但是已经具备了开展以期货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保险的业务。Dean Karlan(2011)等人在文章中指出农产品抵制市场风险的最佳途径就是价格保险,此工具能够保障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这点对于我国开展期货价格保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2)农户对农业保险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Monte L.Vandeveer(2001)对越南荔枝生产者关于农业保险购买意愿采用 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年数、农户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农户就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相关管理方法以及荔枝产量的标准差等 8 个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者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Saleem Shaik、Keith HI Coble 以及 Thomas Knight(2005)基于实地的调查数据,运用 Logistic 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农场主的原始财富额、对风险厌恶程度、农作物的平均产量水平及标准差、农作物的平均价格及标准差、风险发生的概率、农场主对农作物灌溉频率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农场主的购买意愿。
1.2.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于价格保险研究的文献较多,主要从政策变迁、供需双方及农产品价格保险可行性(经济上、技术上、管理上)进行分析。文章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农产品价格保险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如下:
(1)关于棉花补贴的研究
近年来,农业补贴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多边谈判的焦点,从近年国内关于农业补贴及其对农业发展影响的文献资料来看,总体上比较零散,理论深度挖掘得不够。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有关 WTO 农业协议及财政补贴问题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具体到棉花补贴,研究文献却非常有限,并且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刘长生和简玉峰(2005)定量地分析了“WTO 框架下生产补贴与出口补贴效应”,指出在 WTO 条件下,对我国而言,生产性支持补贴比直接的出口补贴更好,并提议构建与 WTO 规则相适应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赵霞和穆月英(2007)运用常规和 CGE 方法对发达国家从 2006 年起取消对棉花的出口补贴,这一政策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对我国的影响。张海森、杨军、韩一军和刘英杰(2006)等人,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预测模型(GTAP)分析美国取消棉花补贴,实施棉花价格保险对世界及中国棉花和纺织服装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美国取消棉花补贴将有利于增加世界的总体福利,有利于中国国内棉花的生产和价格的提高,但不利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增长。章杏杏和朱启荣(2011)从生产性补贴、销售性补贴、贸易补贴和限制性补贴等方面简述了美国棉花补贴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政策对美国国内和发展中国家的棉花生产的影响。王力、温雅(2015)在分析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策后,提出“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即积极开展棉花价格保险试点工作,以稳定中国棉花价格市场。
(2)农户对农业保险购买需求意愿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关于农户农业保险的购买支付意愿的相关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探讨分析的,主要有 Logistic 模型、Probit 模型和 Heckman 二阶段模型。而现阶段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周稳海、赵桂玲和尹成远(2008)通过对河北省 11 个市的农户就农业保险购买意愿进行抽样调查,同时运用 Logistic 多元回归模型对农户的年龄、农户年收入水平、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农户对农业保险的理解程度、农户对农业保险购买的必要性等5 个因素进行相关的实证剖析,并从实证结果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户的购买需求意愿。钟甫宁、宁满秀和邢鹏(2007)通过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农户就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进行研究,通过对棉农购买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 Probit 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分析,最终认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影响农户做出农业保险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张跃华、顾海英(2007)通过研究认为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要素主要是“农户年数时间”、“农户是不是务工”和“农户的年收入”三个,而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投保的可能性要素主要有“农业的灾害损失程度”、“农户对农业保险是不是了解”和“农户是不是在家务农”三个方伶俐(2008)通过建立 Logistic 多元回归模型,对湖北省 376 户农户关于农业保险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地调查剖析,最终认为农户的家庭年收入水平、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耕地面积大小、受访者对风险认知程度四个要素就农户对农业保险购买决策而言是显着的。吴豪(2009)在“理性人假设”和“农户是风险厌恶的”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下,对欠发达地区的 76 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 Logistic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为使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对因变量“购买意愿”加入“意愿不明”这一分类,即将因变量分为三类:“愿意购买”、“意愿不明”、“不愿意购买”;同时对自变量加入“地区因素”、“年均损失额”、“人情开销”.最终认为“政府补贴”、“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地区因素”、“收入因素”、“受教育年限”、“了解程度”和“年均损失额”7 个因素就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而言是显着的。曹承承(2010)通过对浙江省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意愿的研究,采用 Logistic 模型对那些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认为“农户的年龄”、“农户家庭年收入水平”、“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农户是不是参与商业保险”、“农户的文化程度”和“农户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农业生产风险”6 个要素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欲望。
(3)关于“保险+期货”模式农产品价格保险的研究
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模式实施试点时间不久,目前国内对于该模式没有系统化的研究成果,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介绍和风险研究上。关于“保险+期货”的模式,农产品价格保险起到了连接保险公司和农产品期货公司的重要角色,是保险公司以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期货合约作为保险标准及对冲方式,进而设计相对的农产品价格保险的险种。张峭(2015)、马俊川(2015)、马喜(2017)在研究中对该种模式进行了相关阐述,他们认为该模式就是保险公司根据所标目标价格区间,和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所提供的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参考波动范围,与投保人协商确定理赔目标价格,设计出相对应的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期货公司作为场外期权的卖方,运用成熟的期货风险管理方法,在期货市场进行相对应的操作、转移和分散价格市场的风险。近年来,国内学者利用农产品远期合同、农产品期货市场、及农产品保险公司来规避价格风险。冯琳(2005)从引起我国农产品价格产生波动的各种因素出发,在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本身、农民收入基础上,对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对我国期货市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石莉姝(2014)从农业生产和农业保险的局限性出发,说明了发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的必要性,从保险标准和保险条件两个角度说明了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可行性,最后从险种承办、险种开发和险种推广三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发展提出意见,为化解农产品价格风险提供了新的途径。唐甜、单树峰和胡德雄(2015)以上海的蔬菜价格保险为例,详尽介绍了价格保险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4)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可行性研究
张峭(2015)在我国生猪价格保险可行性分析中,在技术上对生猪价格保险实施进行了详尽描述,作者提出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和科学设计保险产品,政府适当提供保费补贴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要建立生猪期货市场,对我国的生猪价格保险中的保障价格要结合保险期限进行创新设计,满足保险承保的是不可预期价格风险以及保障的是达到预期价格收益的要求。马喜(2017)在云南马铃薯期货价格保险试点可行性研究中,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在经济方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上有财政部相关配套政策依据支持;在技术上,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在马铃薯期货交易开展后,保险公司可以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云南马铃薯期货价格保险的落地实施;在管理上,要构建强保障、高补贴、多层次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够落实农业保险健康发展。贺诗洋(2017)从经济上、技术上、管理上对“保险+期货”农产品运作模式进行系统阐述,文章借鉴了美国和加拿大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品模式,以及国内大连玉米期货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和广西蔗糖价格保险成功试点案例,进一步分析我国农产品期货保险可行性运作方案,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借鉴。综上所述,探讨农产品价格保险可行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农产品价格保险在经济上、管理上、技术上是否可行,保险供需双方意愿即投保人是否愿意、保险公司及期货公司期货市场是否能够提供。如果能将“保险+期货”模式推广开来,将会对我国农业经济、金融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将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市场定价机制的改革,开创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新局面,推动农村金融格局再造。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
1.3.1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采用规范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推演理论,用定量的方法验证理论和分离影响因子,最后得出结论。
1.3.2 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存在的创新和不
1.4.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针对当前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不足,从棉花价格保险视角出发,宏观上在经济、管理、技术上对棉花价格保险实施进行分析,在微观层次上分析农户对棉花价格保险的购买意愿,以及保险公司出台棉花价格保险的影响因素,期货市场是否具备实施价格保险的条件,探讨政策转变的可行性。
(2)通过构建农户需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从农户自身角度探讨,更是从供求双方角度入手,进而探讨影响政策转变的意义,同时也为国内棉花保险中的棉花价格保险的研究引入了新的内容。
1.4.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由于所拥有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制约,加上本论文涉及到未出台的棉花价格保险政策,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之处一:影响保险公司、农户对购买棉花保险的支付意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存在一些影响因素没有考虑到的情况。不足之处二:对于不同地区的农户来说,政府财政补贴对其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影响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些内容在本文里都没有重点研究,这部分是将来的研究可以完善的地方。不足之处三:本文只是阐释了棉花保险存在信息不对称,并没有引入具体方法来研究,因而对该部分的描述有不尽之处,这部分内容也是将来需要完善的地方。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价格保险
2.1.2 棉花价格保险
2.1.3 农户经济行为
2.1.4 WTO“黄箱政策”
2.2 相关理论界定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农业补贴政策相关理论
2.2.3 农户行为假设
2.2.4 农业保险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新疆棉花涉农补贴政策变迁概况
3.1 新疆棉花政策补贴概况
3.2 主要涉农补贴政策的变迁概况
3.2.1 临时收储政策
3.2.2 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3.3 新疆棉花保险探索
3.3.1 新疆棉花保险发展现状
3.3.2 棉花价格保险
3.3.3 新疆棉花价格保险试点
第四章 实施棉花价格保险的必要性
4.1 国家积极推进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
4.2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违反WTO“黄箱政策”
4.3 棉花价格保险弥补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缺陷
4.3.1 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相比,目标实施具有一致性
4.3.2 降低落实成本,弥补目标价格补贴程序复杂等缺陷
4.3.3 规避补贴金额差距性大,补贴发放节奏慢缺陷
4.3.4 有利于提高棉农风险意识,凸显国家政策本质
第五章 棉花价格保险可行性分析
5.1 在经济方面,棉花价格保险延续目标价格补贴标准
5.2 在管理方面,目标价格完善管理机制为保险补贴发放奠定基础
5.3 在技术运作方面,具有完善的交接运行模式
5.4 棉花价格保险可行性实证分析-基于农户调查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4.2 农户对棉花价格保险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3 主要结论
5.5 棉花价格保险可行性实证分析-基于中国期货市场研究
5.5.1 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5.5.2 实证分析
5.5.3 主要结论
5.6 棉花价格保险可行性实证分析-基于保险公司调查研究
5.6.1 基本情况介绍
5.6.2 保险公司出台棉花价格保险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实施棉花价格保险的障碍性分析
6.1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产生路径依赖
6.2 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公司管理机制有待建立
6.3 农户增加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
6.3.1 道德风险难题
6.3.2 逆选择难题
6.4 国家对棉花价格保险的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第七章 政策建议
新疆棉花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棉花补贴政策体系能否达到优化预期,关系着新疆的农业经济能否顺利转型和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新疆能否顺利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农民都是理性“经济人”,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因此,棉农会对政策信号做出及时、理性的回应,通过调整行动战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棉花价格保险的实施是为了降低国家对农业直接补贴金额标准,将WTO“黄箱”变“绿箱”,这关系着新疆的农业经济能否顺利转型和健康发展,最终影响棉花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棉花价格保险的改革面临着国家棉花补贴政策路径依赖、保险公司等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农户败德行为等障碍。优化棉花价格保险补贴体系,创新新疆棉花价格保险研究,实现棉花补贴政策的优质高效,提升棉花综合竞争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因此,从国家积极支持棉花价格保险产品创新,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制约失德败德行为,加大对棉花价格保险的试点范围,完善棉花期货市场、促进棉花价格保险发展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1强化政府积极支持棉花价格保险创新力度
鉴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和已经实施的棉花补贴政策,建议设立“棉花价格保险”政策。相对于传统补贴而言,棉花价格保险加入了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因此模式上是一种创新,其模式需要政府及各部门大力支持,设计操作过程也相对复杂。棉花价格保险运行成本高于传统棉花保险,因此想要发挥棉花价格保险作用必须得到中央政府补贴支持,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门大致计算出当年的棉花价格补贴标准;然后,根据保险公司、期货公司棉花价格保险约定的价格,计算出与补贴标准的差价,政府以保费形式补贴给投保人。该保险主要有如以下几个优点:其一,可以同时防范自然灾害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保障棉农的基本收益,稳定棉花生产;其二,棉农可以自由地销售棉花,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干预;其三,补贴和收入挂钩,可依据市场供需来调节补贴价格,从而稳定生产;其四,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WTO贸易规则。同时,充分利用棉花期货市场,并增设棉花交割库,鼓励涉棉企业参与棉花交易,充分发挥期货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作用,完善棉价调节机制。因此,我国农业保险补贴应该提高政府财政资金利用率,提高棉花价格保险的需求率,让国家政策成为农民购买棉花价格保险的基础,推动棉花补贴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对棉花价格保险的重视程度,将农户、保险公司、期货市场、期货公司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农户对棉花保险多样化的需求,稳定棉花价格,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新疆棉花的竞争力。建议政府对棉花价格保险给予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应当建立棉花价格保险创新激励机制,对棉花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研发费用支持,提供产品创新的有利条件,探索棉花价格保险新发展;完善各部门协调体系,加强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中央地方财政部合作,建立健全制度安排,为保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制约失德、败德行为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行为主体产生不同的作用,进而对经济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制度的改变可以使棉花补贴体系中各主体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与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目标相吻合,便形成了有效的对接机制。通过重塑棉花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权责,规范投保人行为,将有效解决棉花价格保险实施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减少棉花市场中农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如果潜在的投保人有比保险人更好的关于潜在损失可能性和严重性的信息,投保人就会利用这些信息,选择购买或不购买保险,部分农户的风险意识较差,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因此棉花价格保险存在投机问题,在尝试开展棉花价格保险时,要充分考虑到道德风险,通过各种约束条件,提高各个环节主体的标准化程度,加大对各种失信行为的监督控制力度,利用市场机制防范各类风险,提高棉花价格保险科学性程度。棉花补贴机制科学性发展的立足点应该是通过规范相应的棉花期货价格保险主体体制,有效规制补贴体系链条上相关利益主体间因交易中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最根本的路径选择是通过合适的规范机制设计,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规范相关利益主体行为,朝着有利于棉花期货价格保险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农户诚信意识,建立农户败德档案,并制定相应的惩处机制,约束农户的失德行为,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美国2014年新农业法案在农业风险管理方面加大了投入,用于提升美国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农业保险制度的调整对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7.3加大对棉花价格保险的试点范围
近年来,我国在全国各地开展多种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工作,例如云南马铃薯价格保险、大连青岛期货价格保险试点等。开发符合当地的期货价格保险产品,就要深入当地,并对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不断探索,将试点工作扩展开来,坚持稳扎稳打积累经验,探索适合当地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推动农产品与金融服务业紧密结合,实现产品价值。自2015年起,国家开始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进行改革工作,之后在对《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评估报告》的修改意见中提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制定和调整棉花自然灾害损失补贴与保险政策,探索试点累计收入保险政策,推动棉农收入保险,根据土地平均产量和目标价格确定棉农收入,通过商业保险运作、政府扶持的方式给予保障,制定和调整棉花农业保险补贴和保险政策,对人工和土地投入部分保险保费以及棉农收入保险保费给予财政补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增内容,即棉农向保险公司分散购买价格保险,当棉花价格低于约定价格时给予赔偿,高于时则不补偿。保险公司利用其渠道优势和风险管理优势,在期货市场购买棉花看跌期权来分散风险,最终将棉农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有效分散。2017年10月5日,中华财产新疆分公司、中国棉花分会共同推出棉花价格保险试点签约仪式在兵团六师芳草湖农场举行,为配合兵团推进深化改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新疆分公司推出棉花价格保险试点,主要在一师阿拉尔、六师五家渠、克拉玛依等三地开展业务,业务主要针对团场农户近年来,该项试点为我国棉花期货价格保险积累了有利经验。目前,我国已有促进棉花综合服务向更高层次升级换代,着力构建有效服务产业的新型棉业发展的生态圈。可以利用“期货保险+互联网+信贷”模式进行创新试点,同时发挥预警制度,培育少数探索者和先行者,不断发挥平台效能,为试点参与主体构建起信息搜集、交流互动、精准交易的平台,释放资源,激发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不断加快提升试点组织化程度。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规模化方式,积少成多,发挥集体力量,迅速获取信息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综合作战能力的提升来增强国内棉花价格保险试点,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7.4完善棉花期货市场,促进棉花价格保险发展
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实施棉花价格保险应完善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第一,加强监督风险管理制度,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做好应对市场风险的措施,监督管理控制好市场风险,减少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对我国棉花期货市场造成的损失。第二,扩大中国棉花期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增强市场波动的灵活性。加强交易所、中介机构、市场运营规范力度,我国棉花期货市场是同一程度的利好消息比利空消息能够引起期货市场更大的波动,投资者的投资意识不健全,人们的这种盲目的投资行为会增加其投资风险。因此,国内的棉花期货市场的市场功能还需完善,引导投资者更为理性地投资。第三,增强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由于中国的棉花期货市场形成的时间短,因此我国需要不断提升棉花期货价格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扩大其影响力以增强在国际棉花定价机制中的作用。通过以上的结论与分析,我国棉花期货市场在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同美国棉花期货市场一样属于国际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之下,我国期货交易市场成立及运行的时间比较短,市场的波动也不稳定。再加之我国的棉花期货交易市场是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中国要不断提升期货市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中国金融服务业规避棉花风险发现价格的作用,发展“期货+保险”的棉花价格机制模式,提高棉农组织化程度和风险意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更好地完善中国棉花期货市场,于民于国都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此页面不展示全文,如需全文,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