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工程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代写|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

发布时间:2019-09-29

目录
Abstract
Key words
摘要
关键词
一、 问题提出
二、 教育发展中的模仿与借鉴问题
三、推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府职能和定位问题
四、 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问题
五、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社会地位问题
六、 工程教育本身的社会地位问题

Abstract:As enrolment in engineering master’s degree programmes continues to grow, so doestheir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concern with issues of educational transplantation and borrowing,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 the enterprise’role in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social value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masters’qualification, 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t the deeper level,it is abou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society, enterprise and institution thatprovide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reforms are needed from inside the education sector. Moreover, it is a vital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to form a concerted agreemen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employe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Of coursethere is a gradual process.

Key words:Master of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social evalu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摘 要:随着我国工程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背后涉及教育发展中的模仿与借鉴、政府职能和定位问题、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社会工程硕士论文代写地位和工程教育本身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是政府、社会、企业、工程教育机构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层次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教育内部进行变革,政府、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对工程教育的认识的协调一致更是必不可少的环境与条件。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工程硕士;工程教育;社会评价;教育发展

一、 问题提出
当今世界,作为大学本科后的、以科学研究和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专门人才为主要特征的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决定各国科学发展、经济成就、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国防力量等方面竞争胜负的关键。我国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工业化是其核心内容,为此培养大批应用型高层次工程类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直接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无疑这是一项打破以往工科学位类型及培养模式单一,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的重要举措。从2003年8月由国务院学位办主持的工程硕士问题全国范围问卷调查①所反映的情况看,几年来,工程硕士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招生、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正在逐步显现它的生命力。同时调查结果也暴露出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多数工程硕士生外语和数学基础差,基础理论薄弱,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程度的老化;企业导师落实不足,而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够,教学方式落后;论文选题技术应用型多,利于自主创新的开发设计型不足等等。张光斗院士干脆把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描述为“通常是因为现在的工业企业,特别是郊区的工业企业留不住人。所谓工程硕士,实际上是企业里的在职工程师,不离工作岗位,经过两年的在职学习,写篇论文,即可取得工程硕士学位。这样提高学历以后,可以提升职务,提高工资,企业就可以留住人了,所以我们并没有正规培养的工程硕士……”②。这个结论可能有点极端,但并非毫无道理。当然,政府和教育界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做了种种努力。近年来,国家通过联考等形式加强了招生环节的监管,生源质量问题的确有所缓解,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随之而来的是生源不足的问题。
由此可见,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教育体系内部操作层面的问题,实际上人们也一直试图通过教育内部的改革与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涉及政府、社会、企业、工程教育机构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层次问题。我们绝不能孤立地看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它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构成的关系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它的任何变化都是受这个关系链上其他环节状况牵动的。如果我们一直不以这样的视野去探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问题,将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一直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层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到目前为止,围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所展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以往的研究工作往往着眼于具体的教育现象,更多地去探讨微观和局部的教育问题,缺乏从整体的、结构的视角去全面和立体地考察与探究。对于问题表象背后深层的文化上和观念上的渊源进行思考和探究是不够的。而这里往往是中国的工程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所在。本文则尝试从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中国的工程硕士教育问题。
二、 教育发展中的模仿与借鉴问题
谈到发展,应该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是什么呢?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政治体制,关于发展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界定。就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准而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它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其直接表现就是没有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质与量的关系,一是本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参照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制度。这里我们来重新看一下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征。
纵观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在不断协调与政府、企业、社会诸方面关系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因素:(1)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并且把这种重视落实到实处是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2)高等院校各项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调整,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3)企业与工科院校的合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4)中介组织的活跃和较为完善的专业认证及资格认证体系,为培养模式多元化框架下的工程教育提供了质量保障机制。
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互相支持的完整体系,它具有构造性的特征,也正是我们所说的保证工程硕士教育有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显然,美国的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通过与外部环境和条件的能量互换逐步完成的。而我们在借鉴美国的经验时,往往缺乏对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刻探究的过程与功夫,常常是就事论事,局部地、割裂地观察和获取,采取“拿来主义”,结果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正如张光斗院士所说“如今我们中国的工程教育都在学美国,美国怎么样,我们也怎么样”①,如果说工程硕士这一专业学位的制度框架也是模仿欧美发达国家已有模式建立的,那么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中运作,要使它的作用和功能与这一专业学位设置当初的设想变得一致,还有着相当的差距。
我国设置工程硕士学位的初衷是为了改变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状况,为加快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它是综合国力增强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工矿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所以,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和扶助,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但这一学位设置以后,与其有着密切关系的政府、学校、企业,各自的立场、利益、投入不尽一致,特别是整个高等工程教育缺乏社会的关注和扶持,正是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具备,影响和制约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这一问题绝不是单靠教育制度上的模仿与借鉴就能够解决的。
三、推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府职能和定位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围绕工程类专业学位教育问题,政府的功能与定位尚需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设置是一项社会工程,它需要政府来援助,学校来运作,用人单位来接受和全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因而,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保证专业学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应是政府的主要职能。
建立健全高校、企业、社会高效互动机制,应该说是目前政府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目前政府在解决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现象(如生源问题)时,更多限于从教育体制内予以行政干预(如实行联考招生政策)。政府在处理工程教育问题时,承担了太多社会职能,又由于缺乏真正起到协调与沟通作用的中介机构,政府就会对工程教育具体现状的把握不到位,加大了处理问题手段与方法上出现偏颇甚至错误的可能性,一些相关政策的制定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校的现状、企业的要求和社会所提供的可能性。
例如出于某些历史原因,政府在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时将招生对象定位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职人员上,希望通过提高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学历来阻止企业人才流失,满足工矿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但是结果通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很少为企业培养自主创新人才。这从历次调查所反映出的论文选题集中在技术应用类型上这一现象就可以看出①。而自主创新人才恰恰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为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通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虽然起到了稳定职工队伍的作用②,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问题,没有体现企业的发展需求。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来自企业③的信息往往多是招生生源等方面的信息,而不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信息。高校只能片面迎合企业通过在职学习提高一部分人的学历层次这一表面需求,来安排自身的招生和教学。也就是说,目前尚未形成合理机制来将企业对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人才的需求反馈到高等学校。这种状况造成高等学校缺乏直接外部动力以不断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导致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实际人才培养效果远离社会的期望,而变成政府的一厢情愿,学校获得利益的手段,企业冷落的地段。要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互动机制的构建。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师人才培养相关法律体系,形成对工程人才的科学开发与管理模式,也是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中国是劳动力大国和自主研发人才紧缺国,同时企业的培训成本尚未形成合理社会分担机制,政府在协调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方面尚不能提供足够的法律制度保障。因而,应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法制体系,切实保障企业参与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收益,从法律上规范人才无序流动和保护企业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工程教育中来。
另外,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上,并把高等工程教育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关注、宣传和指导。国家要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带动我国工程教育特别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 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问题
当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后,人力资源成为各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渴望人才,也愿意积极考虑如何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因而如何发挥企业在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技术进步的主体,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企业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转轨过程中,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由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还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就缺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动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缺乏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也普遍未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构,尤其是未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构,未能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因此多数企业还未能做到依靠创新来发展。同时,我国企业也缺乏技术进步的相应实力。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数量很少,2000年我国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支出为49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强,而国外大企业均在5%以上,知名的公司在10%以上。①特别是,我国旧的科技体制导致了技术进步主体错位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科研和生产分开。按照我国旧的科技体制,由科研院所承担技术开发的任务,企业从社会分工上,主要是生产而不是技术开发,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有限。在科研人员的分布上,我国有70%的科技研究开发力量在企业之外,而发达国家则是企业拥有大约60%-70%的科技研究开发力量。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鼓励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环境。这也是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建立的重要因素。其结果导致我国工业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整个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其未能从自身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参与高等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完全是一个观念问题。因为所谓观念,是受宏观社会环境影响下企业自身发展定位制约的。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制造业,还远没有升级为现代制造业。市场机制引入中国后,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短时间内获得利润和效益的便捷形式。因此很多企业在考虑如何获得利润和效益的战略部署时,把注意力放在寻找短线产品满足市场积累上,不可能优先考虑与技术进步相关的工程教育问题。当工业经济水平高度发展、市场竞争机制成熟和完善后,工程技术创新人才才会成为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发育的成熟,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市场竞争更加规范化,政府的干预逐渐弱化,人才培养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会凸现出来,工程教育才真正受到企业的重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不可能人为改变的。
五、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社会地位问题
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没有获得与工学硕士学位同等的认可和地位。简单而言,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学硕士有5-6年以上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工程硕士有4年老化的专业知识基础加6个月的补习;(2)工学硕士一般有6个月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硕士一般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已有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工学硕士无论在外语、数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还是在专业知识的宽广程度上都高于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相比,工程硕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工作适应性较强上。①
一般而言,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是社会对工程师能力的期盼,也应该是社会对工程硕士进行评价的核心内容,而专业知识基础往往被看作是否具有这种能力的基本要件。也就是说,社会在评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时,并不把工作经验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社会更认可通过学历教育(特别是全日制学历教育)来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对于工程硕士来说,实际工作的确是他们获取实践经验的便利条件,但同时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又成为他们系统学习新知识的严重障碍。调查显示,仅有34.9%的被调查学校对工程硕士的面授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工程硕士所在单位能够保障工程硕士集中进校学习时间达6个月以上者仅占27.8%。另外,仅有7.3%的在读工程硕士认为除了在校学习的时间之外,还能够有充足时间用于工程硕士学习,而认为时间很少或没有时间的人占到近四成(39.7%)。工程硕士普遍认为,进校集中学习和校外学习时间难以保证的原因主要在于工作繁忙。②这样,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虽处于同一学位层次,实际上工程硕士由于没有学历,缺乏足够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学位的含金量自然会打折扣,社会对工程硕士的专业知识水平持怀疑态度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长期以来,工程硕士的社会需求并没有因为社会评价低而减少。一些高等学校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愿意通过低水平扩招来迎合这种不合理需求,其结果进一步降低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地位。所以可以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社会地位不高,即有社会需求上的原因,也与高校没有处理好经济利益与保证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可见,要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社会地位,单凭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公众的看法的。要想提高工程硕士的社会地位,必须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诸环节上严把质量关,只有着眼于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才能保证工程硕士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具有同等的含金量,从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六、 工程教育本身的社会地位问题
目前在我国,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后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低于金融、财经、政法、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学生、家长在选择专业时更多考虑该专业就业后获得名利地位可能性大小。正是由于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工科专业往往受到冷落。所以要提高工程教育的社会地位,必须首先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清华大学副校长余寿文教授提出:“如何吸引最优秀的年轻人像20世纪下半叶那样乐意做一名工程师,是值得工程教育深思的向题。”③
我国对科学历来很重视,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张光斗院士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是。因为在中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我们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了,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对工程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朱高峰院士指出,在美国,也曾经有过重科学轻技术的时代,当时像MIT这样的美国工程教育的旗帜也提出来要搞科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到80年代,美国政界、产业界和工程教育界通过对美日两国全面的比较分析,一致认为有必要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夺回工业产品的市场优势。MIT又发表题为《美国制造》(Madein America)的报告,提出要回归工程。所以对于工程教育来说,无论是单科性的工科院校,还是研究型大学的工科专业,其培养目标都应该是工程师,或者说以培养工程师为主。也许少数工学博士将来要从事工程科学研究,成为工程科学家,但绝大多数工科学生都应当成为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工程师,这是毫无疑问的。实际上理科教育也不可能把大多数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真正成为科学家的是极少数。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问题在于,如果上述偏见成为主导性的倾向,就会对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①在现实当中,这种消极影响一直是存在着的。它是造成工程教育没有获得应有社会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高等教育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标准也是影响工程教育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社会上流行的大学排名强调科学研究水平(主要是论文和SCI),似乎不能培养科学家的大学不是好大学,工科大学也纷纷把办学方向定位在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上。并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太关注工程师人才的培养问题。例如,许多工科大学、工科院系对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主要与科研成果挂钩,并不关注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必然导致工科院校的教师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学术成果,而无暇顾及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严重影响了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这种重科学、轻工程的评价导向不仅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而且使工科院校原有的优势和特色淡化。因此,要提高工程教育的社会地位,教育评价理念的更新,教育评价制度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主要分析了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我们认为,制约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是,高等工程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尚未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工程硕士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协调一致的机制尚未建立。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文化传统和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制度和组织构建上的原因,而且这种状况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可为,所以打破现状自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工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具备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必须靠政府、社会、学校、企业来共同努力。面对问题,我们应当树立危机意识,努力去争取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TAG标签: 社会评价     工程硕士     工程教育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