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青海省的农牧业综合机械化发展,紧紧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以“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牧业提供农机化装备和技术支撑”为目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的不断重视,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刺激下,特别是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加大,青海省农机化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农机化水平每年以1~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得到显着提高。但与国内农业生产大省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从青海省农机化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青海省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1青海农牧业综合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海省农牧业综合机械化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有力地支撑了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1装备水平
目前,青海省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11MkW[1],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均达到26万台,全省农业机械总值达到29.62亿元。并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大中型拖拉机持续快速增长,全省新增大中型拖拉机0.3万台,与2000年相比增长37.5%;二是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的配套比由2010年的1:0.87增加到1∶1;三是特色产业机械持续快速增长。农牧民对农牧业机械化需求呈现出高性能、高质量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全省马铃薯种植收获、保护性耕作、牧草收获加工、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四是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较200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1.2农机化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1.2.1省、州(市)、县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全省有省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1个、市级5个、县级27个。
1.2.2农机服务机构和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
全省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201个,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50万元的50个,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63个[1].目前,大部分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项目仍局限于田间作业。青海加大了对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建设力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将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深松等项目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全省已有7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达到40khm2.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已成为农牧业生产的中坚力量[2].
1.2.3技术人员
目前青海省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近36.5万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近25.7万人,绝大多数可以承担一些机具使用和简单的维修工作。在全省农机化管理、教育培训、鉴定推广、试验示范、经营等机构中,农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足300人。
1.2.4农机科研、新产品研发推广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农机推广部门加强与本省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与联合攻关,先后研制、生产了小籽粒精密播种机、马铃薯种植机、中耕机、灭秧机、残膜回收机、蚕豆点播机、蚕豆脱粒机、枸杞除草机、枸杞采摘机、枸杞追肥机等10余种适用机具,推动了全省油菜、马铃薯、蚕豆及枸杞等作物的机械化发展。在油菜产业,排种器是实现机械化播种的核心部件[3],窝眼轴式排种器在小籽粒精密播种机上的成功运用,为采用适合的排种器型式、改善小籽粒作物的机械化播种作业质量,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枸杞产业,机械化作业降低了对劳动者数量的依赖,可以实现单人或少量人快速作业[4].
1.2.5农机维修
2013年,全省共有农机维修厂及维修点1 248个,从业人员1 893人,当年维修各类农机具11.44万台(次)[1].一个维修点平均年维修量不到100台(次)。维修厂(点)的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老化,大部分没有专用的维修场所和精密的仪器设备,主要从事保养、焊接、补胎、气门的研磨、零配件的更换等简单业务,基本依靠维修人员的经验和个人技术来完成。
1.3对农机化质量的总体评价
1.3.1农机产品质量
从质量跟踪调查、质量投诉、市场打假等方面考察,农机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总体上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牧草收获机等农用动力机械由于技术含量较高,大多由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生产,具有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质量比较可靠。耕作、种植、脱粒、粉碎机械机具已经定型,技术比较成熟,符合经济适用的要求,加工质量相对粗糙。这类产品多为小型企业生产,存在的质量问题多由生产企业的加工水平所致,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很完善。
1.3.2服务质量
经销商、生产厂家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三包服务和产品使用调整培训,并尽可能地满足购机用户的要求,绝大多数产品出现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维修解决。自2014年以来,省内未发生经销商因服务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用户投诉案件,用户对经销商的服务相对满意。
1.3.3作业质量
随着青海省地方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主要农业机械作业项目都有标准可依,规范了机械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使广大机手的责任心和学习操作技术的积极性有了明显增强,农机作业质量逐步提高。
1.4重点农机化技术推广
1.4.1农机化项目推动保护性耕作与深松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和青海省财政投入资金加强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深松技术推广,通过项目的支持和推动,两项技术的推广面积稳步提升。项目实施地区不断进行技术集成和技术熟化,已逐步形成了适宜当地的技术模式。
1.4.2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技术推进较快。2014年,全省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种植15.09khm2、机械化收获18.57khm2,分 别 较2000年 的1.87khm2和2.13khm2增长7倍和7.7倍。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取得突破,适合马铃薯生产实际的《青海省中小型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已基本成熟[5].
1.4.3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已受到农民认可,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其中,杂交油菜机械化收获由2000年的不足2%提高到现在的15%以上。杂交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增长速度最快,主要得益于油菜专用收获机的引进和推广。
1.4.4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效初显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和草产业的不断发展,牧草免耕补播、牧草收获和加工等机械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牧草收获机械发展较快,割草机和打捆机的总保有量已由不足百台发展到500台以上,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吨的大型饲草料加工企业从2个增加到8个,牧草生产机械化进入了规范、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
2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和断层现象普遍、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技术一知半解,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也远远跟不上农牧业发展要求,无法为农机用户提供规范的技术指导和帮助,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2农机化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产业间发展不协调
受自然条件限制,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程度常年在低水平徘徊,大多数县区的机械化水平不足40%;农牧交错区和海西绿洲农业区多为相对集中连片农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持续攀升,已超过80%.
主要农作物之间的机械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麦、青稞、小油菜等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均超过80%;马铃薯、蚕豆、杂交油菜、枸杞生产和设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还都处在较低水平;除大型养殖场外,养殖业的机械化水平也非常低。
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新技术集成研究、试验示范、适用机具研发推广是促进农机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缺乏持续性,严重阻碍了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运用。据统计,近五年来,青海省用于马铃薯、油菜、蚕豆、设施农业、枸杞、牧草等机械化技术的科研、推广经费不足100万元。与此同时,农机科研开发、生产单位的新产品研发能力薄弱,申报的科技成果中实现转化的只能达到10%~30%.资金短缺、科研开发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致使农机农艺脱节,先进的农艺成果由于缺乏配套的农机装备只得靠人工作业完成。
2.4牧草机械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畜牧业建设要求
草产业目前还处于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低的初级阶段。收获加工方法落后,普通割晒机的广泛使用与青鲜饲草加工技术的缺失造成牧草营养价值损失较大[6];以橡胶压扁辊为压扁机构的牧草割草压扁机与燕麦草生物属性不相适应,导致燕麦草压扁效果差、干燥速度缓慢,易造成牧草的腐烂变质;以大型饲草料加工企业为主体的精饲料加工模式尚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要求,鲜草机械化加工未引起足够重视、干草捆销售不足、草颗粒产品过剩,不能满足青海省牧区分散养殖特点的需求。以刚察县为例,投资2 000余万元兴建大型饲草料加工场,主要产品为草颗粒,市场大量需求的鲜草裹包因存量不足而脱销,干草捆质量较差,草颗粒以政府订单和补贴销售为主,县政府采用了补贴销售和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折价销售方式后才得以为继。
3影响青海省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因素
3.1制约因素
3.1.1地形地块的制约
目前提升青海农机化水平的难点主要在东部农业区,地块小、边角地、不规则地多,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同时该区域是青海的主要农作物产区,农作物品种多,种植方式及农艺要求多种多样,对农业机械的适应性要求较高。比如,马铃薯是青海省主要农作物之一,多种植于高海拔的浅山、脑山坡耕地上,机械进不了地,农机使用起来相当困难。
3.1.2主要农作物农机最薄弱环节的制约
青海农机化发展薄弱环节主要在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蚕豆机械化种植收获、杂交油菜机械化收获及温室大棚机械化应用。在农作物生产中,机械化水平最低的是收获环节。以蚕豆机械化为例,目前机械化播种不到20%,虽已有省内农机企业生产的蚕豆点播机,但仍处于小面积推广使用阶段;蚕豆收获环节目前还没有联合收获机,蚕豆脱粒机也是研发出来时间不长的新机具,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蚕豆脱粒依旧主要靠人工。又以棚下机械如微耕机、温室大棚机械为例,随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7].近几年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拉动下,此类机具开始得到应用,已成为青海省设施农业的重要生产设备,但配置水平还比较低。微型管理机、滴灌、渗灌等设备使用不足5%.
3.1.3农机装备结构配置失衡的制约
青海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但仍是一种低水平的应用,没有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高效、快捷、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作用。农机结构配置上存在着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的问题,动力机械中手扶拖拉机占绝大多数,只能选择小型的铧式犁、播种机等配套农具,高性能的农机具拥有量极低。
3.1.4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不够
受青海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作物品种多,农艺要求也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在一个县内同一种农作物也存在着不同的农艺要求,农机具对农作物不同的农艺要求很难一一适用,农机与农艺不能完美融合。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农作物没按标准生产,多凭农民的经验所为;农机标准与农业标准没有统一;各地的农艺要求不尽相同,农机难以满足不同的要求,如马铃薯覆膜在湟中和民和两县的农艺要求就相差较大。
3.2有利因素
3.2.1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生产经营观念转变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观念得以转变,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对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8],对农机的购买积极性高涨。
3.2.2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给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33hm2.耕地面积少、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开拓第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土地的集约化经营,解决了单户农机利用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为农机化的使用提供了巨大空间。
3.2.3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
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连续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使农机化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农机购置补贴帮助农户减少购买农机时的净支出[9],进一步促进了先进、适用的农机投入农业生产。仅2012年,青海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财政资金1.17亿元,购买各类农机3.82万台(套),受益农户2.14万户。民和县自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享受补贴资金近1 760万元,拉动农民自筹资金3 1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13万台(套)。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机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机化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
3.2.4农业重点产业的初步形成
随着青海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重点产业已逐步形成。蚕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服务农业重点产业的农机具较少,广大农民对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
4提升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围绕“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方向,结合青海 省 农 牧 业 生 产 实 际,努 力 提 高 农 机 化 生 产水平[10].
4.1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在加快流转进程的同时让流转长期化、固定化,充分发挥土地流转的作用,大幅度、大面积、大范围地使用农业机械,实现规模种植和全程机械化生产[11].
4.2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农机、农艺融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建立农机、农艺专家共同研究、协作攻关的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12],研究制定或完善适应农机化作业的生产技术模式[13].以杂交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研究为重点,从作物品种、农艺模式、种植模式入手,研发机具,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标准化生产需要。
4.3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调整农机装备结构
加大农机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用于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购机补贴政策和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深松整地等项目的实施,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发展青海急需的具备先进、适用、安全、可靠性能的农机产品(如割草压扁机、饲料加工机械和玉米收获机、青贮收获机等);对于一些落后、耗能高的农机产品原则上不予以补贴;增强省内农机企业研制、生产能力,从政策上引导农牧民和农机合作组织自发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来发展青海的农机化产品。
4.4强化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新型农机经营主体
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促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14 15].
4.5加大薄弱环节农作物机械化攻关力度
解决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一是研制、生产适用农业机械;二是进行土地开发,规模集中连片种植,使用大型农业机械。
4.6加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必须经过可靠性、适应性的试验,逐步扩大示范区域,实现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着力加强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通过建立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探索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作业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程序,提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试验示范的组织能力和技能,促进技术进步,为政府决策和农民选购农机具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R].北京: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3.
[2]张宗毅。2013年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1):7~11.Zhang Zongyi.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2013[J].Chinese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13,34(1):7~11.
[3]左青。我国油菜籽产业链的现状和思考[J].中国油脂,2013,38(3):11~14.
[4]温 佳 伟,黄 金 柏,徐 乐。日 本 精 准 农 业 发 展 现 状 与 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2):337~340.Wen Jiawei,Huang Jinbai,Xu Le.Prospects and currentstatus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Japan[J].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14,35(2):337~340.
[5]沈国宏。关于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介绍[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5):52~53.
[6]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7]王帅,曹磊,刘欣,等。微耕机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2):63~64.
[8]王志章,孙晗霖。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36(2):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