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中国文人园林的起始和成熟期均发生于唐宋文人园林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人园林的构园思想、主要法则及美学理念得到了奠定,并对中国古典园林进一步的蓬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作为唐宋文人园林家的杰出代表,与唐宋文人园林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影响深远。他对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营建,独具特色地运用并总结了一些造园艺术法则,大致可概括为因势造园、取法自然、化大为小、小中见大、巧于因借、虚实相生、闹中取静、以幽克喧[2].这些法则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一直被后世的造园艺术家所奉行。他所奉行的“中隐”思想和朴实造园手法对传统私家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朴素的园林美学思想,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园林美学。
1 白居易的园林思想与园林活动
1.1 白居易的园林情怀
白居易既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同时在中国园林史上,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人园林艺术家。在他的一生中,造园和赏园是他终其一生的事业和爱好,并且倾注了他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白居易在其一生中主要精心构建了四处私有园林,分布为庐山草堂、履道坊宅园、渭水别墅园及新昌坊宅院。白居易在建造私有园林的同时,也不断地游历观赏当时其它各个阶层的园林,并对有的园林建院风格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唐时期,崇尚美石之风盛行,白居易是当时知名的赏石专家,他在其文学作品中论述了在园林中合理运用石材的艺术和美学价值,这也是白居易一生园林生活中的另一重要情趣。白居易对理水的兴趣与置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园林构建中精心布置水景,如他私属的庐山草堂,其地理位置极佳,东有瀑布、西临山泉,白居易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构筑一渠引水,完成了引自然之水为园林一景的过程。另外,白居易同样也是一位众所周知的“花痴”,在他的诗词歌赋中,花木的身影处处可见。建筑是构建园林十分重要的元素,白居易园林的建筑风格自然而简朴,其住宅内的建筑与四周的花木、山水相得益彰,有着浓厚的自然气息,体现了其崇尚自然美的思想,与当时奢华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1.2 白居易的造园活动及其园林思想
1.2.1 白居易的造园实践
公元817年,白居易在庐山北麓香炉峰下修筑了庐山草堂,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可见其简易和质朴。白居易欲在大自然中求得一种精神上的超脱,草堂虽简陋,但是南窗北户,南北通透,十分符合生态原理。而且我们从松竹环抱、屋顶落泉、砌下生莲的环境中,可以察觉到一种历代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以天地为宇”的建筑意境[4],这种意境的创造与文人的艺术情操是密不可分的。林。长庆四年,白居易罢杭州刺史,当年秋至洛阳,买下杨凭的履道坊宅院。太和三年,时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告病回到洛阳,长期居住于履道坊宅园,在此期间他亲自营建园池 ( 图 2)。
履道坊宅园废后一半改建为佛寺,一半为池园[5],宋人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载:“大字寺园,唐白乐天园也”,“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甲洛阳”[6].
杭州 ( 临安 ) 是以西湖为中心的园林城市,对中国园林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白居易到杭州以前,西湖基本上没有蓄水防洪的功能。白居易带领当地居民在西湖东北岸主持修建了一条规模巨大的拦湖大堤,称为“白公堤”.到明代,白公堤不仅成了蓄水防洪的水利设施,同时也奠定了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并且缔造了如今景致优美的西湖风景区。
后人曾感叹日:“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如今苏堤和白堤静静地横卧于水面,使西湖更加秀美多姿。
1.2.2 白居易园林的造园思想
白居易所建园林有着十分浓厚的隐逸意识及老庄思想,为当时隐士回归自然的首选居所。白居易造园因势造园、取法自然,得自然之意趣。他在诗文中描述自己所建草堂构造简单,建筑所用木材皆为本色,他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得到了充分体现。
白居易认为园林的景观应遂人之野性,山水、花草、建筑等都要顺其自然,这样人性、物性便能够和谐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境界。
造园顺乎自然的美学观念在白居易的诗文中被反复提及,如《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事诗》中的“疏凿出人意。结构得地宜”;《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堂即事》中的“引下疏为沼,随高筑作台”;以及《东坡种花》中的“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白居易园林均以师法自然为其组景原则,意境则源于大自然中的青山秀水。他总是把园林中的景色以自然之式呈现出来,这也凸显出他对自然美的执着追求。当然,白居易的一些造园思想的灵感源泉也来源于前代的园林,如他的“结构得地宜”的园林构建思想来源于他曾歌咏过的晋石崇的金谷园,汉梁孝王的兔园,以及与他同一时期王维的辋川别业等。
白居易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师法自然这一造园思想,成为了唐宋文人园林美学观念中的主流思想,到了明代,就更升华为计成所著《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最精妙的总结。
2 白居易造园的艺术手法
2.1 白居易构园中的叠山置石
随着唐人构园活动之风盛起,在园林中堆叠假山开始迅速地从宫廷苑囿中走向唐代私家园林,并在当时的园林中呈现出趋于普遍的发展态势。白居易则是著名的赏石大家,且有嗜石之癖。他为杭州刺史三年,北还时唯携两片天竺石,可见他对石头的痴迷程度之深。白居易认为奇石在有限的空间内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能激发欣赏者以丰富的联想。仅就他洛阳的履道坊宅园而言,就设有四种石头:罢杭州刺史后带来的天竺石、罢苏州刺史上带回的太湖石、友人杨弘农赠送的青石、山客赠送的磐石[9]
.不仅如此,他在《太湖石记》一文中还就太湖石的审美意义做了深刻阐释,“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此文深刻地揭示出太湖石的奥妙,对太湖石的鉴赏价值给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高度评价,其遗韵绵长,令人叹服。
2.2 白居易构园中的水景处理
白居易对理水的痴情丝毫不逊色于置石。他在《草堂记》中说:“凡所止,虽一日二日 , 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 ,环斗水为池 , 其喜山水,病癖如此”[10].他对置石和理水几近痴迷,因此白居易园林的水景都是他精心营造的,均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
善于利用天然水体。利用天然水源是营造园内水景最为推崇的方法。引活水入园,营造潺潺流水的自然灵动之感。白居易的《引泉》中写道:“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伊流狭似带,洛石大如拳。谁教明月下,为我声溅溅 ?”疏引而来的泉水造成“伊流狭似带”的视觉效果和“为我声溅溅”的听觉效应。
白居易在构筑人工水体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虽然自然水景在文人园林中更受青睐,但是大多数的园林中水景还是由人工水体构筑,白居易认为可以利用地势的起伏来来凸显水的自然情趣。他在《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一文中称赞裴度园“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11],顺应地势引水入园,既能保持水流畅通,又能得自然之趣。白居易常运用嶙峋多变的山石使水体呈现处曲折变化的景观效果,以求得最佳的园林景观。
2.3 白居易构园中的花木种植
花木是继山、水之后的又一重要构园要素,是园林中植物的代称。宋代画家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论述了绘画中草木与山的密切关系,园林同样如此,园林因植物而富有生机与色彩,呈现出生机勃勃之美。
据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记载,他在洛阳平泉庄所种植的珍贵观赏植物就有七八十余种之多,白居易园林中所种植的花木在数量和名贵程度上虽然远不及李园,但文人园林植物景观的美学价值却能更好的从中得以体现。白居易在园内植物的栽培和修建上都事必躬亲,无论是官府衙门还是自家宅园,白居易都会不辞劳苦地进行种植与修葺。
2.4 白居易构园中的园林建筑
建筑是继山、水、花木之后的又一纯粹人工的造景要素。《庐山草堂记》中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其建筑特点,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 ……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造型是非常简单的,基本上只能够满足一些日常的生活起居。草堂坐落在这样一个自然的山间平地上,其尺度也恰到好处,与周围环境极为融洽,其内部构造也是非常朴素的[12].庐山草堂的整体构造虽然和当时的客观条件制约有关,但应该与白居易当时的心境和个人审美偏好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在贬谪为江州司马后,白居易游览了众多的庐山寺院,并开始钻研佛家禅理。此时,他已淡泊名利,他此时此境的心愿是能在东林寺邻近的虎溪边上修葺一间草庐。基于他此时的心境和外在环境,白居易对庐山草堂外型和装饰的做法,自然而然地采用了“中和”的方式,同时,它与白居易园林建造的整体风格又交相呼应,建筑构件上朴实的白和木料原有的色泽能够自然的与园林中的其它元素在色调和风格上保持融洽。
3 结束语
在大自然美景的熏陶和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白居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美学思想。其观念推动了中国文人园林乃至东方古典园林的发展。正所谓“园由造化,物呈心历,意象天成”,这些园林意象在白居易的园林和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也融入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气质非凡、灵韵生动的独特美感。
近年来,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迟缓,遇到了一些阻碍。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手法与传统建筑的风格和体量十分融洽,但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城市里却显得方枘圆凿。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建筑设计的西方化,人们开始趋于追求西式的规则园林形式。因此,研究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学思想和造园手法,对于打破阻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瓶颈,抓住中国古典园林精髓,融入当代生活和环境需求,才是现阶段中国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朱金城。白居易年谱 [J].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
[2] 岳毅平 . 白居易的园林艺术法则初论 [J].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32(4)。
[3] 周维权 . 中国古典园林史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钦楠。中国古代建筑师 [M]. 北京:三联书店,2008.
[5] 王鲁民 , 徐维波 . 从《池上篇》看白居易的园林意象 [J]. 华中建筑 ,2004,22(2)。
[6] ( 宋 )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M]. 合肥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7] 王铎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03.
[8] 晏晨 . 白居易的中隐观与中隐园林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6)。
[9] 岳毅平 . 论白居易的园林景观说 [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3(5)。
[10] 李志红 .《草堂记》与白居易的园林意象 [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6)。
[11] 李昌舒 . 论白居易的庭中山水及其美学意蕴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8(8)。
[12] 庞玥 . 从《庐山草堂记》探析白居易的建筑园林观 [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2(1)。
TAG标签:
白居易
造园
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