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草畜产业在西北山区农村属突出资源性优势产业, 具有很大的潜力, 是循环农业系统中的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重要链条, 发展草畜产业对山区农民增收、经济增效、生态增益具有一举几得的作用, 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现实、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草畜产业; 可持续发展; 脱贫;
1、 西北山区农村基本现状
回顾近十年,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西北贫困农村生态环境打破了以往的格局, 呈现出新的特征, 具体如下:农村的生产生活进入了从未有过的生态良性循环, 山头绿了, 树木茂密了, 陡峭地变梯田了, 肥料生产沼气变能源了, 山路畅通了, 农闲时进城打工, 已经成了有劳力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土地特别是山地、边缘地、偏远地撂荒严重, 野草疯长蔓延。近年来, 大量的地膜玉米秸秆堆积成山, 家家户户都有种苜蓿的习惯, 几乎都有散养的牲畜, 却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是说剩余劳动力和饲草利用率不高。
2、 草畜产业在西北贫困农村的认知程度
为了找到一条适合西北贫困农村的脱贫路子, 我们专门对甘肃会宁的南、北、中部典型乡镇作了详细的调查。
2.1、 太平镇问养羊
为了调研草畜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农民对它的认知度, 2015年3月7日, 我们专门去了几个地方走访农户和养殖场。先去太平镇所属的万坪村上老社。该社有两个养殖小区——桂林恒祥养殖小区, 为占地10亩, 建筑面积达4600平方米, 存栏200多只的肉羊场;鸿祥养殖小区, 为占地10亩, 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存栏200多只的养羊场。每家的青贮窖容量一次能纳100吨位以上。每户的玉米秸杆以往都是当柴火烧, 烧不完的都当垃圾乱堆着, 因为有了养殖小区, 统统被收购利用, 家家都养鸡和猪以及役畜, 所以每一家都要种一两亩苜蓿, 农忙时给牲畜加营养, 苜蓿对动物来讲就是肉和奶。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高蛋白、碳水化合物, 只知道问期间发展草畜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处在会宁东南乡的太平老百性已经认同了种草养畜也能挣钱的硬道理, 有些农户和养羊专业户提前就签订了合同, 把玉米苗种得密密的, 在挂棒期就青割掉, 每斤以0.1—0.25元的价格卖给养羊场青贮, 这样每亩的收入就达1500元左右。而真正成熟正常的玉米每亩也最多能产700斤, 收入最多也就是1000元, 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在这两家, 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民已经认识到了种草养畜的经济效益, 圈养羊的确是具有地域特性的一项富民产业。
2.2、 头寨镇访养鸡
针对不同的地域风情与民俗习惯, 我又走访了头寨共丰社的梁生美、师万龙两家养鸡场, 他们的规模都在一万只以上, 现在雏鸡已经长成半大了, 不久就开始产蛋。除了规模养殖户外, 几乎家家都圈养着猪鸡和羊, 除了一两头猪外, 少不了要养十头八只鸡和十来只羊, 总之家家把养殖作为一个带携式的经济来源, 早上出工的时候给上些草, 晚上收工回来时拌些料, 个个膘肥体壮, 鸡蛋倍儿香, 他们养鸡只是自家吃蛋吃肉, 因为成本高品味香不愿卖, 而只有规模养殖的才外销。我留心到, 玉米秸杆是养羊的主要饲草, 而拌料主要是玉米面加黄豆衣、小麦衣、马铃薯块或蔓类。羊吃剩的光杆子、脱了粒的玉米棒就是灶火烧饭的材质, 再剩下的就成了煨炕的上好原料了。这几年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头寨共丰村, 家家新修的房子都是瓷砖贴面, 房内家具电应有尽有, 生活宽裕, 布置整洁, 电水路方便, 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变化都是积累了经济的数字后表现出的一种人性的“尊严”, 更透彻地讲是与产业有关, 他们每家致富都有门道, 但是总体上离不开政府倡导的产业富民政策, 种植方面, 隔年换兵摆阵, 前几年主要是西瓜, 籽瓜, 现在是洋芋、苹果还有油葵, 养殖方面由小曲唱成了大调, 从散养到专业户, 从专业户到养殖小区, 不断在提升, 不断在加强, 散养的猪、鸡、羊, 户均收入在万元以上, 这只是一个普遍而又保守的数字。一只母羊年平均能产2—3只羔羊, 如里有10只母羊就能产20—30只羔羊, 每只成羔价格在500元以上, 幼羔也要200多元, 这样算下来, 收入至少在10000元以上, 因为羔羊长不到成年就出售, 按300元算, 也上万元了。还有猪肉、鸡蛋鸡肉, 如果折算成价, 合起来也在几千元。
2.3、 新添沙家湾看养牛
新添堡乡沙家湾村是会宁县的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子, 属二阴山区, 自然资源丰富, 特别是依仗华家岭林带, 全年气温较低, 粮食生长周期长, 适合种草养畜。该村村民一直有养牛的习惯, 2015年至2016年该村共有人口1335人, 274户, 都是回族, 每户养牛3—5头, 一头牛至少净赚3000元, 其实远比这个数字要大, 原因是喂牛的饲料都是自家产的, 经过粗略统计, 该村年均有800多头西门塔尔牛出栏, 村里除了种植1000亩黑膜洋芋外, 农户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收入包括两项——卖牛的收入和卖草的收入, 而闲散的劳动力的报酬都体现在上面两项里面。每家每户都有青储窖, 至少青储两亩的玉米秸秆, 用于养牛, 一亩成熟的玉米一亩能卖到1800元, 而青割的玉米秸秆每亩能收5—6吨, 每吨能卖300元, 而且生长周期短, 耗费的劳动力相对较少, 更重要的是, 农户把多余的青割秸秆就近卖给了中川的饲草收购站, 收入当即就能到手, 不打欠条。该村包括退耕还林的面积在内, 每年大约种植2000亩紫花苜蓿, 是个典型的种草养畜村。同时这么一个养殖村, 劳动力和饲草等成本很低, 饲喂方式上是老人小孩举手之劳型的, 不需要壮劳力。这么大的一个养牛村化整为零, 到每个农户就是3、5头;闲散的劳动力积少成多, 集中起来相当于一个大型养殖场的专职工人。而且牛粪可肥田可做沼气能源, 两全其美。该村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村。
如此可见, 草畜产业的建设与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 是农民共识的增收产业, 随着产业化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3、 草畜产业的新思考
《周易》说:“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两句是最早的文化的概念。“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天象之四时, 为了了解时节的变化。“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观人间百态, 为了化成天下。文化在农村更应该是个动词, 因为它需要文而化之。我们过去太把文化当成一个名词来解释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我们不缺“文”, 我们缺的是“化”。针对草畜产业, 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文而化之”的问题是:
1) 察民思变。就是我们的发展要依托资源、结合民情、顺应民意, 把准方向。生态农业是我们雷打不动的发展方向, 增收是我们发展的主题。富民乃君臣之道, 如果一味地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只突眼前的数字与指标, 则有悖于道, 那是下下之举。如果说增收是一个弹性很大的空间的话, 规模养殖只是一个纵向延伸的幅度, 它的界就是土地的承载度。而优质精细的品味便是横向增值的幅度, 这个空间更大。我调研的养羊场, 品种大多是杂种的寒羊血脉, 个体大, 成活率高, 繁殖强, 温顺好养, 但是肉质远远不如山羊的, 虽然不是专家的不清楚, 但是肉市场上不受消费者青睐, 规模养殖的鸡蛋远不如散养的口感好, 大养鸡场的不如小养鸡场的好吃, 最主要的原因是饲养的环境和饲料造成的。所以在发展草畜产业时, 更要主重品种的品质, 在数量积累的同时, 更要主重质的提升。如果把家养小副业“化”成县域大产业, 那么我们就在以数量为轴的纵向空间真正做到了文化富民、文化富县;如果我们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鼓励倡导农民在特种养殖, 品牌创新上做文章, 进一步鼓胀农民的钱袋、丰富我们的餐桌, 使我们的农家乐更有情致, 让我们的家乡猪排骨、沙葱山羊肉更有品位, 那么我们就在以质量为轴的横向空间挖掘了潜力, 增加了附加值。
2) 休养生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美丽的绿色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坚持绿色发展就是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年来会宁山区退耕还林工程搞得很成功, 象韩集云台山的一大片杏林, 已经形成了新的气候, 那些贫瘠的土地在退耕还林中提升了生态价值。现在存在的问题是, 相对优质的土地得不到修养, 特别是旱地农业中连年地膜的使用, 对土地资源来讲, 是掠夺性的, 土地腐熟值降低, 深层长期得不到光照致使土壤结构死板, 病菌大量繁衍, 导致的后果是增量不增质, 眼前欢喜长远愁, 应该强制性的采取轮耕轮休措施。由此可见, 贫困农村发展草畜产业是保护生态、脱贫致富的最后产业。
参考文献:
[1]肖庆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2]张榕.《草——会宁的一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