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分析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三农"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指出"三农"发展首要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核心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关键是做好农村土地这篇大文章。为此, 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要有全新思维、理念和布局, 要做好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三农"发展的立体化服务, 发挥好金融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导向引领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三农; 普惠金融; 特惠金融;

  "三农"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以来, 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5年聚集"三农"问题, 足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安排部署。金融为"三农"提供着血脉支持, 是"三农"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做好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是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需要有全新思维、全新谋略和全面布局。

  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为标志,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从旧的以人民公社、农业合作社为生产经营基本单位向新的统分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经营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在当时, 这一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迅速提高, 从1978年到1984年, 全国粮食产量从30476.5万吨增加到40730.5万吨, 增长33.65%,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55.3元, 增长166%.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至上世纪末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至本世纪初基本实现小康。但基本小康不代表全面小康, 人均收入的提高不意味着贫穷的全面消灭。

  以1994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标志, 我国已经在扶贫开发、消灭贫困方面打了近三十年的攻坚战。取得的成就是显着的, 在联合国千年脱贫计划中, 中国的贡献是最大的。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央决定要打一场脱贫攻坚战, 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 确保全国人民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全社会集中最大的力量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 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 从2013年到2017年, 我国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 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机遇。2018, 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新时代"三农"向更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的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的体现就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与2020年全面脱贫实现无缝对接, 这也标志着我国"三农"问题将从解决贫困、追求数量型发展转向追求富裕、追求质量型发展。

  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核心问题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是人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农民的发展, 农业的强大首先是为了农民的富裕。新时代"三农"发展首要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核心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关键是做好农村土地这篇大文章。

  理论上讲, 农民的收入有两大来源:一是劳动报酬收入, 包括打工的工资收入, 也包括务农的经营性收入;二是财产性收入, 这就是通过宅基地、土地的经营获得的资产性收入。先说农民的劳动报酬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在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农民的劳动报酬收入主要是打工的工资收入而非务农的经营收入。这一过程, 产生了数以亿计的庞大农民工群体, 这个群体事实上构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之外的"第三元".这个畸形的"三元"社会不仅有碍于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工业化、城市化, 而且也未能带来农村的快速发展, 反而引发了以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为代表的新"三农"问题。再说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应当说, 千百年来我国农民的生活是很苦的, 长期处于贫困和赤贫状态, 徘徊于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的边缘。广大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稳定实现的一个历史性成就。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土地不仅是农民赖以养家糊口的基本生产资料, 也是农民手中唯一的财产。但实事求是地讲,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农民并没有凭借这唯一的财产而获得多少财产性收入, 反而因此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参见图1) .地方政府通过征收的方式从农民手中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获得土地, 再以市场化的方式将土地出让出去, 客观上降低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成本, 主观上在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土地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剥夺了一大块本该属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图2) .

  图1 城乡居民收入变化趋势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单位:亿元, %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当成为新时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好文章, 也就下好了全面振兴乡村这盘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 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包括: (一)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 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 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 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 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 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三)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 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金融的支农作用

  "三农"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不仅能够为"三农"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而且还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但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金融对"三农"的支持情况, 应当辩证地看到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方面,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在金融业全面推进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 金融其实没有起到为"三农"提供"蓄水池"、"供水池"的作用, 反而成为了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工业的"抽水机".2012年末, 全国农户人民币存款余额54615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户贷款余额36195亿元, 贷存比66.27%, 同期全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贷存比71.36%, 相差近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 近年来金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工作大力开展, 我国金融业重新回归农村, 重新聚焦"三农", 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过去不利于"三农"发展的金融业格局, 已经向"三农"领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从中央银行的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到政策性金融机、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各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2016年末, 全国涉农贷款余额282336亿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6.49%, 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4878亿元。

  金融支农的不足

  1.要看到进一步打开金融服务"三农"的局面还面临着不少瓶颈和困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 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商业不可持续问题。从"三农"主体看, 主要是内部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问题, 尤其是缺乏有效抵质押物, 导致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时面临的信贷风险难以获得有效管控, 客观上在逆向选择的机制下萎缩了农村金融市场。这些问题不是个别的, 而是普遍存在的。解决这些问题, 不可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 需要从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谋出路。可喜的是,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已经对此问题有了清醒认识, 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相关问题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2.要看到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三农"的理念较为陈旧, 跟不上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步伐。长期以来, 我们把金融服务"三农"简化为做好信贷投放支持农业发展和金融支持扶贫脱贫工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也抓住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重点。但新时代"三农"需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金融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宽、更全、更多的服务, 为此金融服务"三农"需要转变理念、更新理念。

  二是金融服务"三农"的渠道供给较为狭窄, 满足不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需要。当前, 在广大农村地区, 实际的金融服务主要就是银行, 银行的服务主要就是传统的存、贷、汇, 以及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和针对农产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其他金融服务基本缺失。这种现状, 一方面是由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决定的,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金融机构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方面的动力和投入还很不够。

  三是金融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存在缺陷, 滞后于新时代"三农"发展的进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比较特殊的基础性经济部门, 农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较为弱势的群体, 需要在政策安排方面给予倾斜, 金融服务"三农"的制度安排应当统筹协调好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不同优势和作用。当前, 在金融服务"三农"领域, 特惠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边界不清、特色不明, 各自的重点和优势不显, 造成特惠金融发展严重不足, 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大;普惠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同样是边界不清, 混合交叉现象比比皆是, 造成普惠金融范围过宽, 商业性金融要么发展不足, 要么成本过高。

  做好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的建议

  做好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 首先要做好两个聚焦, 即牢牢聚焦于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 聚焦于实现"三农"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目标, 切实把以农民为中心的宗旨贯彻到全过程, 始终把农民的富裕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转变一个旧理念, 即从金融支持"三农"转变到金融服务"三农".再次要树立一个信念, 即金融服务"三农"大有可为, 空间广阔, 通俗地说, 就是这不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而是金融与"三农"融合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

  1.要利用好农民手中的财产权, 加大金融供给, 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能力。未来我国农民通过宅基地和土地获得的财产权将会大大增加。对于农民来说, 利用好手中的财产权就可以获得更多金融服务和资源, 从而提高自身财产性收入能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利用好农民手中的财产权, 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可以有效管控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我国农民手中的财产权有别于纯粹的私有产权, 就宅基地而言, 是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 就土地而言, 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这种特殊的农村土地产权安排, 来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 但也是出于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在这种特殊的"三权分置"下, 对土地权属的价值评估自然要难于纯粹的私有产权, 流转、交易和处置的过程也比私有产权复杂得多。因此, 有必要专门发展针对农村土地评估、流转、交易、处置的第三方中介和平台公司, 有必要针对分置的农村土地"三权"设计适合的金融产品, 有必要在合法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激活农村土地市场。

  2.要以"大金融"的思维, 做好金融全方位服务"三农".未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 我国"三农"发展将呈现出迥异于过往的态势和模式, "三农"金融服务应当有全新的思维和布局。首先要摒弃"金融就是银行"的"小金融"思维, 推动银行、证券、资管、基金、保险等多方面金融服务"三农", 用"大金融"的思维指导新时代"三农"金融服务。其次要摒弃"小银行"思维, 贯彻"大银行"思维, 这就是要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 重点推动结算、担保、代理、保理、咨询、顾问等中间业务发展, 从柜台服务向移动服务、网络服务和智慧型服务转变, 促进农村消费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发展, 打造更加紧密、更加互信的银农关系, 为"三农"提供多方面的现代银行业服务。

  3.要坚持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三条腿"走路, 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三农".要把特惠金融与普惠金融区别开来。特惠金融针对的是弱势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这部分群体原本应是财政支持、社会保障的群体, 但也不能将其完全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特惠金融需要财政的密切配合, 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 就能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实现对农村最弱势群体的更大支持力度。特惠金融只有通过财政的"加持"和增信, 才能有效规避风险。普惠金融有别于特惠金融的地方主要在其更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 普惠金融的对象应当是具有一定生产能力、能够在财政金融的帮扶下获得生产经营效益和还款能力的群体。普惠金融需要财政的介入, 但普惠金融离开财政也要有作为的空间。特惠金融和普惠金融更多体现的是金融业的良心和责任, 这里重要的是对"三农"的无条件支持, 保本微利即可, 追求利润即违背了初衷。商业性金融要专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大户、致富带头人、能人等金融服务对象, 通过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和其他中介性金融服务。也就是说, 特惠金融、普惠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共同组成了一个金融服务"三农"的"倒金字塔", 塔底是特惠金融, 塔尖是商业性金融, 中间则是普惠金融。从塔底到塔尖, 服务对象的人数在增加, 商业性、市场化程度在增加;从塔尖到塔底, 政策性、开发性在增加, 财政的介入程度在增加, 金融的社会责任在增加。

  4.要发挥好金融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导向引领作用, 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市场机制就是要通过公平竞争来达到优胜劣汰,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 不仅是实体经济的血脉, 而且还起着优化资源配置的导向引领作用。做好新时代金融服务"三农", 要把金融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重点是要通过市场化、商业化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让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法治理念、契约精神深入农民的心田, 改造农民的传统思维,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关键是要抓好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这根主线, 牵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 把优势的金融资源投向能够带动"三农"发展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朝阳产业, 把优势的金融服务提供给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

TAG标签: 特惠     普惠金融     三农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