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丹河谷”生态农业集群化发展探析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组群经济发展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相近、农业资源要素相当、地理位置相邻的地域共同形成的农业发展组合体。丹江口、老河口和谷城地处汉江流域经济带中游,又是汉江黄金水道枢纽所在地。他们有着相似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良好基础。分析了该区域农业经济组群发展现状,就“丹河谷”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保障机制、优势产业、城乡一体化和构建生态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组群经济;发展对策
  
  “丹河谷”三地位于鄂西北汉江中游,鄂、豫、陕、川汇聚要地,区位优势明显且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有着相似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产业结构有相同部分又各有特色,可以形成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同时汉江航运发达,高速公路、航空、国道、铁路、水运连接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了便利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丹河谷”组群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和基础设施协调共享。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背景下,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和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丹河谷”组群农业经济发展可行性分析
  
  1.1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实施,其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丹河谷”组群发展战略应被纳入到湖北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体系中,抓住生态农业等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在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率先发展建设成为鄂西北生态农业经济增长点。
  
  1.2 相近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我国是农业大国,汉江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文化发祥地,农业文化积淀深厚,“生态农业”历史悠久。“丹河谷”又是汉水中游地区具有良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基础的城市,是湖北省重要的粮油、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资源环境相似、地域相连,生产和生活方式相近,有着协调共享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需求,且同处我国汉水中游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区域,建设组群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在资源基础和优势条件。
  
  2 组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丹河谷”三地应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共同组成经济发展综合体,实现生态农业产业经济大发展、城市大建设、民生大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丹河谷”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路一是在协商共建的前提下,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最终消除地区之间的摩擦和壁垒;二是由于三地相连,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可以实现水资源、道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享,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成本,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三是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天然条件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丹河谷”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组群发展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和生产要素组合的高效益,促使该区域生态农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三地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其目的是通过增强丹河谷组群内部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实现区域生态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3 “丹河谷”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究
  
  3.1 强化“丹河谷”战略共商协作,构建合作发展机制保障
  
  “丹河谷”组群生态农业经济合作发展,必须有完备的制度做保障。以三地的政府部门为主导,构建效率高、协调强的会商制度。采用政府协调、市场运作、平等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建议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襄阳市和十堰市的两市三地行政首长会商机制和协调制度。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及各行业协会、商会、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其组织机构,形成协调、务实、高效、公平的“丹河谷”区域合作机制。
  
  3.2 发展区内优势产业,联手做强经济实力
  
  生态农业组群发展,可利用优质汉江水资源和优越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形成优质粮油、优质水果、水产品、饮料酒业等生产和加工,用现代化手段建设高端农特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基地。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优势产业的良性循环。
  
  3.2.1 强化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环境条件。汉江流域的丹河谷地处我国自然条件影响下的旱地和水田、饮食习惯(米食和面食)的过渡地带。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村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农民收入水平等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大,所以农民收入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丹河谷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加强对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科技进步、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重视并加大投入力度。
  
  3.2.2 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代写论文网 SHLUNWEN.COM)建设高标准农田以确保粮食生产,积极发展水果、水产品、水生态等特色产业,农林特及副产品加工业经济,打造“丹河谷”农产品地理标志性产品、建设高标准特色农业经济中心和生产服务中心。
  
  丹江口市利用库区独特的水资源优势,突出绿色发展主线,打造中国水都。大力发展绿色水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国家级优质水产品基地;老河口利用基础工业强势和交通优势发展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谷城利用山丘地势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基地(见表1)。
  
  3.2.3 共建农商一体化,实现商贸新腾飞。为促进丹河谷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必须建设具有农商功能的服务中心:一是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如粮油交易区、水果交易区、蔬菜交易区、禽蛋交易批发区、特色商品交易区等。二是电商及信息服务中心。如电商创业园、涉农创业孵化园、农特产品展示展销厅、质量检测中心等。三是仓储物流中心,如仓储、冷藏、物流配送等。四是金融商务中心。如商务办公、银行、星级宾馆酒店。五是休闲餐饮娱乐中心。如特色餐饮街区、音乐美食娱乐风情街、体育运动中心、水上乐园、电影城、儿童乐园、网咖、商务会所、养生会所。六是生活服务中心。如大型连锁超市、品牌店和停车场等。真正实现基地生产-精细加工-商贸服务一条龙。
  
  3.2.4 打造文旅产业,建设田园综合体。“丹河谷”三地地域相连,历史上曾多次属同一个行政区域,在饮食、民俗、耕种等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一脉相承的根。要充分利用汉江优质水资源和独特的沙洲地形和气候条件,打造文旅产业,建设田园综合体。在打造文旅产业建设中,坚持绿色发展、开发开放、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文化建设品牌,以文旅融合加快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一是以汉江“水文化”为依托,打造汉江水生态文化景观旅游带。将汉江沿岸景区、丹江口库区、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等其它周边景区串连起来,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打造具有独特汉水风情的水生态文明示范景区,吸引人们回归自然生态的旅游需求。
  
  二是以“武当文化”为龙头,实施武当文化弘扬工程。充分利用武当道教文化的优势和影响力,开发道教养生、道教法事、道教建筑等高品质文化旅游项目和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扩大武当文化的影响力。
  
  三是农业休闲观光游,以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馆、旧式农机具体验、农业博览会、博物馆、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展农作物观光、林业休闲、瓜果采摘、花卉观赏、渔钓游戏等不同特色的农业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了解农业文化发展历史、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文化活动。
  
  3.3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宜居生态城市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为标志的城市发展形态。真正实现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化发展。组群内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应加强城市和县域中心镇的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对接和对农村地区产业带动,实现在居住中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资源、劳动就业、生产生活质量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价值。经济发展协调,城镇化和工商业、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城市居住环境和综合经济功能的优化布局。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本质在于绿色发展、和谐富裕、健康向上。
  
  3.3.1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组群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任何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都经过两个转变:一是从农业经济到二元经济,再从二元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变。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转变,农业必然会有大规模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现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关键是城镇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带动城市经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可以促进“丹河谷”地区经济结构逐渐合理。
  
  3.3.2 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民的收入来自农业收入和农产品加工及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有一定风险,虽然农业科技有较大的发展,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提升,但灾害生产基础依然脆弱,特别是主要农副产品生产能力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出现周期性波动,农产品价格振幅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增长。特别是生猪、家禽养殖等行业价格如同“过山车”,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统计表明,从2014~2016三年间,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在增加,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见表2),只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农产品就地加工基地,引进大型企业建设工业园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
  
  3.3.3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口大量集聚,使有限的耕地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愈显突出。要从根本上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其次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减少生态消费,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使公路、河流沿线城镇、村借势加快发展富民产业,众多村民依托交通线跑运输,建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农产品加工厂,走上自主创业的富民之路。
  
  3.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丹河谷”要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休闲观光农业等自然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独特汉水风情的现代滨江新城镇,着力打造水生态文明示范镇。
  
  3.4.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让人们树立环境保护理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农村和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让生态文明、清洁干净、碧水蓝天、青山绿水的理念渗透到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并提高农村和农民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以此提高农村及农民的整体素质。
  
  3.4.2 发展生态型优质高效农业。“丹河谷”围绕汉水资源优势,合力打造绿色水乡生态项目。在平原面积较大的区域大力发展优质贡米、精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机水果和花卉苗木基地;丹江口库区和汉江岸边区域发展高档水产品及加工产业;丘陵山地区域积极发展优质茶叶、畜牧业以及林、药的高端精品及加工产业。积极发展其它林、果、药、特产等复合性产业及产品加工业,形成粮食、水产、牧业、林业、果药特等优势互补的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经济。
  
  3.4.3 强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彻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让绿色环保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千家万户。开展绿色城区、绿色村庄、绿色通道、绿色水系和绿色产业建设,打造碧水蓝天、青山环绕的美丽“丹河谷”.
  
  一是建设和引导运用清洁能源,特别是农村要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沼气),杜绝焚烧桔杆、林木,积极发展水能、运用太阳能等能源。特别要注重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二是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不到70%,约86%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集中处理随意排放,丹江口2015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只有65%,地表水达标率100%.可以看出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三是建立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和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污染严惩制度。
  
  3.4.4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打造区域林业生态示范区。“丹河谷”应协同开展工程绿化、道路交通绿化、城镇乡村绿化的长期绿化工程。守住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必须加强防护林建设,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建全土地动态监测机制,切实做好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强化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和维护生态安全。
  
  4 结语
  
  鉴于上述分析,组群发展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资源共享,经济共赢。“丹河谷”组群合作、协调发展是汉江流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大趋势。它体现在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的经济利用、足够的生态规模和公平的社会分配。丹河谷在汉江生态农业经济组群发展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安全建设方面合作协调,把丹河谷建设成为鄂西北生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朱厚伦.“红河谷”组群发展,打造“两圈两带新地标”[J].政策,2014(2).
  [2]刘彦随,等.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4).
  [3]袁本华,等.鄂北农业环境分析与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对策[J].襄樊学院学报,2009(7).

TAG标签: 生态农业     组群经济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