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的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阶段, 金融创新范畴从早期的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服务创新, 扩展到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和筹资方式创新等新领域。分析表明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常由外部因素所驱动, 商业银行主动创新动力不足, 金融创新范畴相对集中, 金融工具创新较为单一, 金融创新投入不足, 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展望金融创新未来发展趋势, 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提升经营绩效, 实现创新驱动提供了建议对策。

  关键词: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 创新发展;

  1 引言

  商业银行利用内部金融资源进行的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和筹资方式创新等方面。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21世纪初, 早期的金融创新集中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自2005年前后,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扩展到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和筹资方式创新领域。到目前为止, 中国商业银行领域内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两次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00-2005年前后, 随着商业银行体系的完善, 中国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逐渐加强;同一时期, 中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议, 逐步开放了商业银行市场, 银行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强;中国商业银行在竞争和监管的双重外力驱动下, 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衍生工具创新不断涌现。第二时期是2011年前后至今, 一方面,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 金融脱媒趋势日益加剧,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意愿逐年加强;另外一方面, 技术进步,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 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但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面临业外创新的挑战, 因此, 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创新能力来应对这种竞争态势 (周志刚和刘惠好, 2014) 。

  2 金融产品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信贷产品创新、存款产品创新、理财产品创新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 公司和个人用户的信贷需求也日趋专业化和多元化。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产品种类单一, 功能有限, 难以适应信贷需求的增长。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 使得信贷用户倾向于选择创新产品最能满足需求的商业银行。这些因素驱使中国商业银行从2000年前后开始加强信贷产品的创新;到2005年前后,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创新已经超过了200余种。近年来, 信贷产品创新持续保持活跃, 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便利性创新产品, 如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信用证业务、票据创新业务、账户短期透支、消费信贷创新产品、个人核定额度内自助贷款产品等;二是担保类创新产品, 包括标准仓单质押贷款、进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业务、流动资产质押贷款和国内保理业务等;三是综合类创新产品, 在已有信贷产品基础上配套添加多种金融属性, 如信贷———理财、信贷———外币结算和信贷———贸易融资等综合类创新产品。

  由于长期受到存款利率管制和相关金融监管, 中国商业银行在存款产品的创新上数目较少, 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开展的存款类创新, 如可转让提款通知书 (NOW)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 、协议账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NCD) 等, 并没有在中国商业银行业出现或大范围内开展。中国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零存整取等存款产品创新, 但长期存款利率管制导致的低收益率使得这些有限的创新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极为微小。绝大部分中国商业银行通过投资理财产品的创新、金融增值服务创新和中间业务创新来弥补存款类产品创新的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 居民财富增加, 投资需求与日俱增;但中国存款利率长期受到管制, 名义利率甚至在较长时间内低于通货膨胀率, 商业银行存款产品无法满足用户高收益率和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中国商业银行迎合这种需求进行了理财产品的创新。2000年9月, 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 随后外汇理财产品创新出现;但早期的外汇理财产品创新影响并不显著。2004年9月, 光大银行推出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2005年2月, 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建设银行推出“利得盈”人民币理财产品;2005年9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理财产品创新迅速得到商业银行用户广泛认可。2006年到2008年, 每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都成倍增长;2009年, 受次贷危机影响,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长有所放缓, 但随后出现爆发性增长, 截至2014年5月, 全国4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理财产品超过5万款, 资金总额接近14万亿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结构的创新过程和与中国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创新的早期, 理财产品主要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辅助工具,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国债、央行票据和政策性金融债等高信用级别的债券资产, 以缓解当时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经营压力。经过近10年的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资品种也更为丰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满足各类用户理财需求, 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趋势, 加速利润增长的最为重要金融创新之一。

  3 金融服务创新

  金融服务创新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创新组成部分, 往往与金融产品的创新相辅相成, 多数成功的金融产品创新往往离不开金融服务创新的支持。用户需求、竞争加剧和技术进步推动, 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 (李建英和冯勤, 2008) 。面临竞争逐渐加剧的行业格局, 为了迎合用户对金融服务业务量和服务内容需求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创新主要围绕服务内容创新, 服务形式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中国商业银行服务内容的创新集中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涌现的一系列中间业务创新上, 包括支付结算、委托代理、担保、金融交易、托管、咨询顾问、保管等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仅仅依靠内容创新还远远不够, 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经营重心从“账户经营”向“客户经营”转变, 服务形式创新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以招商银行为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通过服务环境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和服务技能创新提升客户体验, 改进金融服务质量成功获取大量新客户资源。近十年来, 服务形式的创新在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展开, 行业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改善显著。商业传统金融服务手段对人力资源依赖程度较高, 服务手段较为单一, 服务效率低下;随着服务内容创新和服务形式创新的展开,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上述弊端日益突出, 金融服务手段的创新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互联网银行、手机银行、营业厅业务自动分类调度系统、自助服务、预约服务、电子银行服务等创新服务手段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金融服务创新的早期, 中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主要目的是维护客户关系, 弥补存款产品创新的不足, 以稳定或者增加存款数额;2000年以后, 这类服务创新的目的逐步转变以增加收入、防范风险为导向, 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4 金融衍生工具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出现相对较晚, 这一方面与中国金融体系还在发展完善过程之中, 现代商业银行成立的历史还不长有关;另一方面, 中国的利率和汇率价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市场化程度不高, 甚至受到较为严厉的直接管制, 这制约了利率和汇率相关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2004年, 中国先后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实施再贷款浮动利率, 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2005年3月, 中国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完全放开;2007年1月,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 正式运营,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速。在汇率市场化方面, 2005年中国开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以一揽子货币汇率作为参考, 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年9月, 人民币即期汇率浮动幅度增加;2006年1月, 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得以引入。2016年10月1日, 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 (SDR) 货币篮子, 权重10.92%, 位列第三, 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同一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迅速增长, 无论是商业银行客户还是银行自身对汇率和利率衍生工具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一系列利率和汇率衍生工具创新, 如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人民币对外币掉期和远期利率协议等, 于2005间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开始涌现。这些创新衍生工具在中国商业银行间发展迅速, 例如债券远期交易业务自2005年推出以来, 交易笔数与交易量迅速攀升, 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6556.4亿元;利率互换交易自诞生以来, 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到2013年末, 交易量已达到27278亿元。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不仅为用户和商业银行提供了风险规避或风险管理工具, 还为商业银行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 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适度创新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

  5 筹资方式创新

  随着金融监管机构对资本监管要求日趋严厉, 资本市场融资成本增加, 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对外部融资的需求也逐渐迫切, 融资方式的创新对于中国商业银行外部融资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可转换债券是中国商业银行最早开始使用的再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或股票双重属性, 近似等价于普通债权附加认股权证的复合证券, 中国大部分主要上市商业银行都先后使用过可转换债券进行再融资。自“次贷危机”之后, 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低迷, 从2014年开始,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 兴业银行等中国商业首次采用优先股的融资方式金融股权融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债权融资方面, 中国商业银行则在2004-2005年间首次推出了商业银行次级债、商业银行金融债券和商业银行混合资本债券等债权类创新融资工具。2015年,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 截至2015年底, 已有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04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规模合计3987亿元。

  6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演变历程来看,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常是由金融脱媒、市场竞争、外部压力、金融监管、经济环境、技术变革等外部因素所驱动, 商业银行主动创新动力不足, 金融创新范畴相对集中, 金融工具创新较为单一, 金融创新投入不足, 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商业银行绩效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 随着实体经济进入新常态, 中国商业银行也正在经历深远的变革:资产规模增长趋缓, 利息净收入占比下降, 存贷利差收窄, 资产质量下滑, 净利润增速开始同步大幅放缓。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金融创新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 创新成为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 改善经营绩效的新引擎。针对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这种发展趋势, 本文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6.1 金融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尽管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迅猛、日新月异, 但对比发达国家商业银行, 国内商业银行创新还处于发展演进的初级阶段, 主要体现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不足, 金融产品创新相对单一, 商业银行内部尚未普通构建独立的金融创新部门。

  6.2 由被动金融创新向主动金融创新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自主性创新有待加强, 银行体系内的创新往往是在外部推动下被迫进行。最近五年内, 商业银行内的大部分金融创新是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巨头和新金融技术的推动下完成的。我国商业银行业进入门槛仍然偏高, 市场竞争相对温和, 行业市场势力 (Market Power) 依旧强大, 整体盈利状况良好;在这种形势下, 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创新动力不足。新常态下, 资产规模增长趋缓, 利息净收入占比下降, 资产质量下滑;一方面, 银行业竞争必然逐渐加剧, 另外一方面, 技术变革会带来外部竞争, 商业银行必须由被动金融创新向主动金融创新转变。

  6.3 加大金融创新投入, 提升创新效率, 实现创新驱动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行业变革, 中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创新驱动, 必须加大金融创新的投入力度, 构建独立专业的金融创新职能部门, 提升金融创新的产出效率。合理适度的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整体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创新规划应着眼全局, 统一规划, 多方协同, 甚至可以考虑跨行合作创新, 最大程度地提升金融创新的效率, 形成行业体系内的协同创新驱动。

  6.4 积极开展多维度创新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以加强银行经营管理效率、提升整体绩效为立足点, 可以探索多维度复合创新模式。从不同的维度, 商业银行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创新、产业链金融创新、物流金融创新、科技金融创新、绿色金融创新和区块链金融创新等创新模式都是未来商业银行可积极开拓的创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周志刚, 刘惠好.金融创新与技术进步协同演进及金融中介效率[J].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4, (2) :16-24.
  [2]李建英, 冯勤.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 2008, (6) :19-24.

TAG标签: 金融创新     创新发展     商业银行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