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主知主义”理论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 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意识, 为以后的工作留下了隐患。“主知主义”理论融合心理学、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是当代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本文结合“主知主义”理论, 探讨了“主知主义”德育理论对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和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主知主义; 会计; 职业道德; 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1]。就会计教育而言, 全面发展的人不应只具备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观念, 应是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的人。

  然而, 多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延续的分化的专门教育, 使得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重技能培养, 重知识传授, 轻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会计教育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事实上, 会计的职业道德作为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基础、思想共识, 是指导会计从业人员正确施展职业技能的职业伦理秩序和原则底线[2]。

  一、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一) 会计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 我国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视技能培养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目标。在此大背景下,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出发加以构建, 全部课程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拓展课程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实用英语、思想品德、计算机基础等等;职业技能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法、经济法、审计、会计信息化等;拓展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这些课程较全面地涵盖了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在学习会计、审计、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 具备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 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缺失

  会计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 学校教育紧贴职业要求尤为重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符合现实的实际需要, 但合格的会计人才, 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而人的道德素养并非天生所具有, 需要后期的自身修养和监督教育所形成[3], 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应是会计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反观当前高校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 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显而易见。目前, 我国的高校会计教育大多采用公共德育课替代专业针对性较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不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公共德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 且由非会计专业教师讲授, 教学对象和教师的特点决定了公共德育课程不会涉及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而会计专业课程着重围绕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操作技能展开, 《会计法》、《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与会计职业道德密切相关内容一般不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的侧重导致学生重视业务技能的掌握, 忽视对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了解。少数院校虽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但仍然存在学时少, 课程受重视程度低的问题, 教师授课形式往往以灌输式为主, 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甚至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授课内容加之落后的教学方式, 使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形同虚设。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造成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知之甚少, 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差, 最终影响到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取向。因为不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和责任意识, 当学生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 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 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走上违法的道路。

  二、“主知主义”德育理论的内涵

  “主知主义”理论融合心理学、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关于道德的研究成果, 是当代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理论的主流学派之一。“主知主义”德育理论认为道德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强调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加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其中, 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理解能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4]。根据“主知主义”理论, 道德教育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道德分析, 为此, 必须把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推理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西方, 20世纪是“主知主义”时代。在20世纪初, 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试图通过讲解、说服、灌输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并希望他们以此来行动。至60、70年代,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校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 从事直接的道德教学, 此时的道德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形式突破传统的讲授和说教方式, 转而给学生提供接触实际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独立分析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情境、解决道德冲突, 加深对道德内容和要求的理解, 进而促进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的形成。重视认知能力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把学生的智力活动引入道德教育, 是“主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

  三、“主知主义”德育理论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借鉴

  (一) “主知主义”德育理论对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

  现代“主知主义”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式教育方式, 主张以个体参与和自主活动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主知主义”德育理论所反对的教育方式恰恰是我国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灌输式教育方式以及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也是造成我国本科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课程缺乏兴趣,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差的直接原因。

  (二) “主知主义”德育理论遵从人性的特点, 符合教育规律

  “主知主义”理论借助于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4], 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研究道德教育方法, 更加符合人性的特点。当前, 众多会计学者和会计教育专家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多囿于会计职能要求和会计职业特点。事实上,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从根本而言,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符合教育的规律, 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规律。就会计谈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做到从教育的本质出发, 而“主知主义”德育理论融合了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 从人的认知规律和德育形成的角度研究德育方法更具科学性。

  (三) “主知主义”德育理论在西方的广泛推行, 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西方, 无论是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 20世纪都是一个“主知主义”时代[4]。众多的国家遵从“主知主义”思想, 开设道德课程, 开展直接的道德教学, 这种道德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教学激发道德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责任感。丰富的学校实践为我国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四、基于“主知主义”理论的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改革路径

  (一) 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理解能力, 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基于“主知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学校应当开设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从杜威的道德理论来看, 道德知识的传授是道德教育的第一步, 它是道德价值观念形成的前提和道德判断能力生成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 让学生熟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遵守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5], 理解每一项内容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培养其对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 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如“诚实守信”, 不仅仅指不弄虚作假, 实事求是, 如实反映, 也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 应做到保守商业秘密, 执业谨慎, 信誉至上;“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依法办事, 实事求是, 保持应有独立性;“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 严格按会计法律制度办事, 不为主观和他人意志所左右。这里的“准则”, 不仅仅指会计准则, 也包括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制度[5]。

  在道德知识传授中, 为保证授课效果, 教师应当避免说教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 转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知识基础, 解读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以现实中的实际案例, 对枯燥的职业道德要求做结合实际的讲解。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需要专业知识全面、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的会计专业教师承担。活泼的授课方式及手段、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 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推行“专业导师制”

  道德教育是一种观念教育, 成功的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观念教育同知识教育的区别在于, 知识可以习得, 而观念需要学习者主观的认同。因此, 依靠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但难以形成职业观念。在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中可借助“专业导师”, 引入“专业导师制”。即一名专业导师指导数名学生, 导师通过课外答疑的形式, 为学生解答专业问题, 指导专业学习, 指引职业方向。让学生建立对“专业导师”的信任, 使学生愿意“亲其师, 信其道”。有了师生情感的连接, 通过“专业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通过了解现实中的道德问题、道德情境, 增加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使学生具备道德判断能力。

  (三) 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意识, 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

  学生一般重视专业课程学习, 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而忽视职业道德课程。因此,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会计职业道德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养成职业道德意识。课程教学中, 将会计职业道德养成设置为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素质目标,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职业道德教育, 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会计专业课程中, 有多门课程能将职业道德养成作为素质目标。如, 在《基础会计》中, 通过对会计监督职能的讲解, 引入会计职业道德中“坚持准则”的要求。在《税法》课程教学中, 通过税收违法行为与违法责任的讲解, 培养学生依法纳税、护税光荣的意识;在《财务会计》课程中, 通过传授各类经济业务核算, 帮助学生认识遵守会计准则、规范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中, 通过分析财务舞弊典型案例及其社会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财务造假给投资人、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害。这些课程贯穿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 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 使学生多频率、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四) 增强学生道德推理及选择能力,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及独立人格的塑造

  对会计人员而言, 其职业道德核心内容就是处理好社会责任、职业胜任能力和法规遵循之间的关系[6]。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独立自主人格和自由精神, 才可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受制于人。具备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会计人员能更好地保持会计职业判断的独立性。因此, 使学生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 抵制工作中可能的利益诱惑, 应在学校期间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推荐书目组织读书会、开展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或公益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等等, 都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有效手段。

  总之, 会计教育不应仅仅是会计知识与会计技能的传授, 更应注重学生诚信观念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抓好学校阶段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是从源头上构筑起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基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 2012-03-16.
  [2]李文媛.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长效化研究[J].商业会计, 2015, (10) :112-114.
  [3]雷晓凤.会计职业道德研究[J].中国商论, 2017, (20) :172-173.
  [4]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5]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6]陈少华.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综合时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TAG标签: 主知主义     会计职业道德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