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将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作为最重大的基础性工程。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 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积极贯彻, 也是对党和国家“三农”工作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三农; 新发展理念;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New Measur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Countryside

  HE Wei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坚持将解决好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力提升。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顺应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农村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深入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试验田和先行者, 广大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相继采取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举措来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这一系列成就充分证明, 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法宝, 也是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是对时代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在农村, 薄弱环节在广大贫困户。”[1]中共十八大以来, 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 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66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脱贫事业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我国目前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未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深度贫困区, 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 扶贫工作越艰巨。贫困地区由于未形成良好的产业业态, 缺乏相关的致富产业作支撑, 也给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换提出了新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对我国扶贫工作思路转换的积极实践, 也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 起首要作用的是产业兴旺。发展产业既是脱贫致富的原动力, 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要在农村地区努力发展一批产业, 厚植发展优势, 增强发展势能, 真正做到扶持一批、发展一批、带动一批, 努力带领农村贫困户通过产业致富奔小康。

  (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要基本实现。在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新征程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 是直面“三农”问题, 破解城乡二元格局采取的新举措。战略和举措一般都是针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是一个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在农业和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保障, 农村兴则国家兴, 农业强则国家强, 农民富则国家富, 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目标, 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努力培植农业农村发展新业态, 开拓农民创富增收的新空间。

  (三)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经济发展是带动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火车头”和“稳压器”。世界各国又由于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的不同,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划分标准, 中国当前处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并即将实现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 由于未有效更新发展理念, 缺乏新的发展动能。“在发展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前的发展范式, 长期徘徊在原有发展区间,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一种发展状态。”[3]当前世界经济普遍低迷, 发展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 传统的“发展红利”在逐步弱化, 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进一步突出。这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转换发展观念, 增强发展潜能, 厚植发展优势, 提升发展水平。农村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 广大农民是新城镇居民的主体, 农村地区具备广泛的开发和发展潜力。乡村振兴战略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 也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城乡融合发展新业态和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积极贯彻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 在充分立足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新发展理念的积极贯彻。

  (一)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引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也是不断创造发展机遇的新动能。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不断培育发展新动力, 努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其中特别强调,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4]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 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 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较低, 但民以食为天,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是关系到全国人民温饱的最大民生工程。在指导“三农”工作的过程中, 必须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 不断培植新的产业业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新型农村, 培育新型农民, 努力实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创富和农业的增收。

  (二) 乡村振兴战略以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过程中, 要从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 统筹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发展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城乡二元格局的形成既有自然历史方面的原因, 又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是一个不断累积而形成的矛盾体。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无不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通过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农村地区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溢出效应, 是一种单向度和被动式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物”的城市化而“人”的非城市化局面。乡村振兴战略在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镇化道路的同时, 积极发挥农村地区发展的内生动能。通过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要素平等交换, 不断创造农民增收渠道。在公共资源配置上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 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 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发展为前提条件

  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最大的生命共同体, 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的脆弱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我们既要收获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 又要保护好生态宜居的绿水青山。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目标中, 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在农业方面重点加强土壤污染的管控和防治,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长期以来, 我国受制于传统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水平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浪费较严重, 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引发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也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的美好乡村, 在为农村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农业, 建设绿色农村, 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绿色公共产品,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关键一招。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是从沿海到内地, 从城市扩大到中小城镇而逐步展开的。农村地区作为城市劳动力和生产生活产品的重要供应区, 长期承担着资源输出的角色。与城市相比, 农村在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破解城乡之间不对称的发展难题, 实现城乡联动发展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 在继续向城市输出居民所需的生活产品和劳动力资源的同时, 吸收城市成功的先进管理理念, 发挥农村地区土地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大力引进新的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将技术和理念“引进来”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的“走出去”, 形成农村发展新业态,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五) 乡村振兴战略以共享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两级分化在根本上是对立的, 两者在社会财富由谁创造、归谁所有上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决定了社会的不同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伟大事业, 是让全体人民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共建共享过程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的基础上, 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给广大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创富增收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 拓展增收渠道, 乡村振兴将在广大农民的接力奋斗中得以实现。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

  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全面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和目标要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重点关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发展短板和问题, 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产业支撑、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理顺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让乡村振兴战略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工程。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突出党建引领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一线基础和联系群众的关键纽带, 也是我们党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并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伟大成就的一条最基本经验和政党优势。”[5]无论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 还是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 基层党组织都起着“最后关键一公里”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 要注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以干实事和干好事的工作态度, 增强领导班子想干事的能力和能干事的本领。特别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发展一批产业致富带头人和优秀大学生充实两委班子队伍, 积极带领本地区居民努力发展生产,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基层党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基层党员把头带, 人民群众富得快。基层党员要有敢为人先的意志和品格, 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敢于做农村新兴产业的试验者和先行者, 带动身边群众就业创业。

  (二) 厚植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基础, 培育农村特色产业

  产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源, 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经营体系, 拓宽农民创富增收渠道。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乡村经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的产业扶持和政策倾斜,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率, 努力实现粮食的高质高产, 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打下坚定的基础。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 发挥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的联动效应, 结合市场行情和农村地区发展实际,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产业化、专业化的大农业格局。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产业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6]努力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特色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

  (三) 大力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步伐, 构建文明和谐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乡风家风是农村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凝心聚力的关键作用。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在广大农民群体中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发挥乡俗民约、村规民约在文明风尚方面的引领作用, 营造互帮互助、邻里一家亲的和谐氛围。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 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既弘扬主旋律, 又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精神文化产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

  (四) 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力度, 提升农村地区现代化质量和水平

  相对于城市地区, 农村地区在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这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最突出的一块民生短板。因此, 在公共资源配置上要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 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通过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保障机制, 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 加大社会治理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当中, 这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乡村治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旨在让全体村民在参与乡村共建和乡村治理过程中, 共享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加快乡村法治建设步伐, 形成以道德为引领、以法律为保障的乡村治理格局, 形成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J].党建, 2015 (12) :5-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 (01) .
  [3]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 2013 (09) :17-29.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 2015-11-04 (01) .
  [5]贺卫, 李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研究初探[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01) :64-69.
  [6]张宏升.新时代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J].领导之友, 2017 (24) :16-18.

TAG标签: 三农     新发展理念     乡村振兴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