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协同建设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    要: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一体两翼, 在农村经济领域需要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保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农业发展离不开协同与创新, 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的协同发展, 需要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树立综合科学发展观, 为优秀人才服务扎根基层创造良好的机遇。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管理; 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只有实现农业的振兴和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对农业现代化高度重视, 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给予多种政策支持,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和提升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为国家农业和农村事业指明了新的道路和方向。党中央在每年年底都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安排部署来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深入研究分析农村发展形势,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也在积极协调推广农业发展新局势, 要求全国各地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创建和谐的农业发展与经济进步关系。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 需要协调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使农村发展带动农业产业优化, 最终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进步是实现广大农民“中国梦”的一体两翼, 通过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模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协同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如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协同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逐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1.1、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时期伟大历史任务, 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推动的结果。我国长期处在农业国阶段,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较高位置, 农作物、畜牧产品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一直呈现较大压力。只有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粮食安全才有保证, 农业生产才能迈向新台阶, 农业发展才能摆脱传统落后的粗放方式, 才能推动农业管理科学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农村组织社会化以及农产品商品化[1]。在当今中国, 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其优势条件,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也推动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也被带到农村经营中, 部分眼光较长远的农民开始发展规模经营, 改善农业生产工具, 学习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同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升,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益凸显, 为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农业现代化作为农村发展的“硬实力”, 为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1.2、 建设新农村需要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 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机械不断更新, 农业管理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新时期农村工作被赋予了新内涵, 在提升物质资源条件的同时也需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实现农村经济保值增值。长期以来, 一家一户的小农思想以及传统宗族思想是农业生产的主流, 农业生产资料流动、农产品经销以及农业合作开展都离不开这些思想的影响。实现新农村建设需从多个方面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从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生产经营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提高农民的决策能力与经营行为的科学性, 完善财务制度与资产管理体系, 使农民明确自己的资产定义, 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务, 同时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关系转变为经营管理, 与市场接轨, 优化经营权流转。农村经济管理作为农村发展的“软实力”, 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体系优化和制度保障, 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农村生产经营效率, 优化农村经济生态环境[2]。

  1.3、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离不开协同调整和创新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家庭经济形式是世界各地的主流形式, 同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主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并且推动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家庭式农业生产经营在我国还需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持续变化, 我国家庭经营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等灵活的合作经营形式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得到推广和尝试, 在许多地区取得了成效[3]。在新形势下, 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局限于农村地区, 而是要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 既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又要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推动农村协调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提升“硬实力”, 即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提升“软实力”, 即经营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可持续协调发展。

  2、 现代化农业中农村经济管理的特点

  2.1、 小农思想仍然占据主流

  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与人口素质的重视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教育水平, 他们的就业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观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农民都希望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对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求也与以往不同, 但是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农民经营意识发生显着的改变, 小农思想仍然是当前农村思想意识的主流。农民想发家致富, 达到城市的富裕生活标准, 但是又一直守着自己的土地, 甚至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更高效的承包者经营, 对农产品经营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缺乏全面的长远眼光, 只顾及眼前利益。这在农村中造成恶性循环, 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改善。

  2.2、 财务与资产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农民对集体财产管理的意识以及对自身财产管理的意识都有待加强。很多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以及历史原因的局限, 对村集体决策和集体财产处置经营漠不关心或无法参与, 造成自身利益受损, 农业生产经营也会因为村集体因素而受到影响;而很多农民对自身财务管理没有正确的意识, 往往依靠宗族势力和暴力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 忽视保存证据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身权益, 当农业生产缺乏资金或者欲合作经营时, 往往通过私人关系和感情来维持合作, 而不是通过正规的股份筹资、债务筹资以及合作社经营模式等渠道来进行。

  2.3、 生产经营规模较小

  我国当前还是以独立、分散的家庭式经营为主, 生产经营规模难以扩大, 生产效率就难以提升。虽然国家针对土地经营权流转明确了相关规定和政策, 但是土地整合进度仍然较慢, 农业生产规模仍然较小。分散式经营造成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现金生产技术, 如机械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无法得到彻底和广泛的应用, 科学技术无法普及, 广大农民并未在经济社会大环境发展中得到较多实惠,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等方面仍以人工模式与手工传统模式为主。

  2.4、 经济管理水平与技术应用水平不匹配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村经济建设是农村基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在很多地区, 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提升, 但是应用困难, 农村产业优势体系难以建立, 这就造成这些地区空有技术但是难以形成效益, 经济管理水平与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不匹配[4]。农业产业化也应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利用管理技术的促进来实现科学技术的真正有效运用。对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应当得到大部分农民的重视, 要抛弃传统的落后思想, 让产品融入市场, 使农民真正受益。

  3、 协同发展机制的创新建设

  3.1、 经营管理理念创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农业产业化的创新从经营管理理念开始, 只有经营管理理念得到优化, 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其他体制机制创新。随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重视, 国家依据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农村创新实施细则, 但是很多地方并未深入领会国家方针政策, 还是以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管理农村, 以社会其他商品市场的角度来理解农产品市场, 这样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也不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针对农产品市场, 针对农业经营管理的特点进行创新探索,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2、 基础设施建设创新

  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容忽视, 应当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改造建设, 积极增加相关基础设施, 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协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 不但要加强对农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还要加强生产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引进高科技养殖、高科技灌溉等产品,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小因为自然条件的局限而导致的生产损失。

  3.3、 农村科技信息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 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够真正利于不败之地, 通过信息渠道保存资料简单快捷, 不易遗失和涂改。经营技术资料、地籍信息、股份信息等, 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保存。同时, 通过沟通信息化渠道, 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 这样可以尽量减小信息获取不平衡的状况, 使农村经营更加理性、更加科学。搭建农产品信息平台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共享平台, 可以向社会公布农产品信息、增加销售收入, 还可以减少农业经营集体在财务、行政等方面的成本, 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4、 对策

  4.1、 优化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石, 无序的基层组织会导致政治失灵、经济失控和农民失心, 因而各级政府部门都比较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 广大农民才可以实现和谐处理内部事务, 团结表达自己的各项诉求。党的十九大对基层政治生态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个行政村都开始健全党组织建设和选举换届工作, 政府对村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进行了规范指导[5]。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不但要促进农村“两委”等政治组织建设, 更要促进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 是在满足农民对自我管理追求的同时, 也逐渐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改善的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对农村经济的权利意识与发展意识, 鼓励农民积极提升农业技能水平、保护技能知识产权, 通过自主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 鼓励和引导其到工商等部门办理相应证照, 实现经营的正规化, 提升其规模瓶颈。积极发挥农村集体合作优势, 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和运营, 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意识, 有条件的农村经济组织可以同社会资本对接, 推动规模化经营, 实现农村经济与全国市场接轨, 增加农村经济收益。

  4.2、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针对我国农产品经营的不同状况进行差异化分析, 根据不同的经营特点探索更科学的农村经营管理模式。国家针对粮食生产购销与经济作物、畜牧产品生产购销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粮食购销, 国家实行保护价格, 并且将战略性、政策性粮食储备与市场化粮食流动经营分开, 在保证国家战略储备粮的基础上, 生产出的多余粮食允许商业化购销。这样既保证国家的战略安全, 又不伤害农民利益[6]。对于经济作物和畜牧产品, 国家主要实行市场化机制, 商品自由流动交易, 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监督与指导。推动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需要从根源上发展农村经济, 培育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推动实现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农民逐渐产生规范经营、优化管理的意识, 使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加。只有实现一定的规模效应, 产品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品牌, 社会资本和各方资源才能逐渐聚集到农村生产地, 农业产业化才有物质基础[7]。可以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在充分发挥农民聪明才智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 依靠规模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利益。

  4.3、 树立农村综合科学发展意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同发展。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弘扬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 还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和农民群众树立农村综合科学发展的意识, 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记于心、践于行。在很多农村地区, 传统的宗族意识和片面的个人主义思想盛行, 很多人只追求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 对整个村集体的长远发展视而不见;也有部分农民意识到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出于对经营发展模式的不信任以及对农村政策和农产品市场稳定性的担忧,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持保守立场。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着眼全局、着眼长远意识的培养, 加大知识信息普及力度, 使广大农民摆脱过度依赖土地的心理, 做好政策解读和法规保障工作, 解除他们对土地经营权流转、专业合作社股权流转等现代农业经营方法的顾虑。

  4.4、 为优秀人才服务农村创造更多机遇

  农村的发展关键是农村人才的带动, 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努力和推动, 需要为优秀人才创造更多机遇。一方面, 要为农村培养更多人才。广大农民特别是很多农村年轻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很高的学历, 但是其农业技能和农产品经营知识较丰富, 应当积极引导他们摆脱地域限制和宗族限制, 让他们的技能服务更多的农民。同时, 鼓励和开发农村技能认证, 普及农业技能知识宣传, 让广大农民树立学习有用、知识就是财富的理念。另一方面, 要创造条件向农村引进人才。尽管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村人才引进提出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很多优惠政策, 也确实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农村,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很多地区却是“引得进, 留不住”, 大学生村官和支医支农支教人才在服务期满后便通过多种途径离开了农村基层岗位。因此, 应当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既要“引得进”, 又要“留得住”, 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村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可持续的人才流动机制能使农村变成一潭活水, 实现城市反哺农村, 农村产业发挥自身优势, 既能推动农民致富, 又能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茹.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知识经济, 2017 (15) :36-37.
  [2]王学峰.基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开发与培养[J].农业经济, 2015 (12) :120-121.
  [3]张海鹏, 曲婷婷.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家庭经营模式创新[J].经济学家, 2014 (8) :83-89.
  [4]孙文义.试论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建设[J].农业与技术, 2014, 34 (4) :234.
  [5]李翠霞, 黄凤, 余志刚.基于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 (11) :135-137.
  [6]顾宁, 余孟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34 (9) :58-64.
  [7]曾福生, 高鸣.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 2013 (1) :24-39.

TAG标签: 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管理     协同发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