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探析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发布时间:2019-09-29

  摘要:目前地方高校会计专业正处在转型发展中, 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标”有一定差距, 如何深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符合“国标”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是各地方高校共同研究的课题。分析“国标”背景下地方高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指出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 旨在促进会计专业教育改革, 培养符合“国标”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国标; 会计专业; 培养模式;

  2018年教育部首次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简称“国标”) , 它从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进行了规范。目前地方高校会计专业正处在转型发展中, 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标”有一定差距, 如何深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符合“国标”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是各地方高校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国标”背景下深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是随着“大智移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多被计算机替代, 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价值型”转型势在必行;二是经济环境日益复杂, 交易方式不断创新, 会计业务处理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不断调整, 新的财税政策不断出台, 要求会计人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以保证自己能够胜任业务发展的需求;三是云会计环境下, 部门之间的协同度大大增强, 对会计人才在业务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人际沟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 经济技术的发展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标”正是适应这一客观需要而颁布的, 它为普通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但现有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全面达到“国标”要求, 改革势在必行。

  二、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根据“国标”,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博学的专业人士, 其培养的是“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目前地方高校大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强调的是“应用”与“创新”。可见, “国标”要求培养的是“四型”的会计人才, 而目前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两型”会计人才。

  (二) 培养规格不“达标”

  地方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与“国标”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知识要求不全面, “国标”要求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三个方面, 而目前地方高校主要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 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而对于通识性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并未提出要求;另一方面是能力要求不足。“国标”从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提出要求, 但目前地方高校主要要求学生具备从事一线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 虽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但与“国标”相比, 仍有明显不足。

  (三) 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专业课程设置太多,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足。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专业课程太多, 专业课大都在20门以上。一些院校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 占用了大量课时和学分, 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明显不足。二是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不达标。“国标”规定, 会计专业主干课应当至少包括管理会计和会计职业道德等知识模块, 而一些学校并未将这些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 有的甚至将其作为选修课程, 弱化了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学。

  (四) 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一些地方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有限, 无法满足学生实验与实训的需要。由于缺少实验室, 多数学生的实验课只能在教室完成, 闭门造车;由于实训基地不足, 其专业认知实习只能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简单参观一下, 走马观花, 有的甚至让学生自找单位, 导致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进行实习, 毕业实习更是如此。总之, 由于一方面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过高,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资源有限, 管理不到位, 造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五) 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地方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 但仍未达到“国标”要求。一是教学上以教师为主体, 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 忽视会计的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 忽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主要采用传统讲述法, 虽然案例教学法等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应用, 但效果并不明显;三是课程考核改革还需要深化。目前各院校都在强化教学过程考核, 但许多课程教学过程考核缺乏科学的标准, 成绩评定主观随意性大, 部分课程考试题目死板,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国标”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 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教育思想和社会需求, 是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产出导向, 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国标”, 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 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 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具备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 能够胜任会计及其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

  2. 调整培养规格。

  从知识要求方面看,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会计理论、方法和技能, 还应当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能力要求方面看, 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会计事项并对信息进行分析, 而且还应当具有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等。

  3. 完善课程体系。

  一是根据“国标”要求调整专业主干课程, 将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列入专业主干课程,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适当压缩专业实践课程, 增加通识课程。不仅要开设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管理战略类课程, 还要开设法律、艺术类、方案撰写、计算机网络等通用能力类课程, 增强学生的通识能力, 以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来应对技术的革新。

  (二)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 突出学生中心,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1]。

  以往的大学教育, 大都以教师为主,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今后授课教师应当转变观念, 突出学生中心,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因素, 只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气氛,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问题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等, 每种方法都各有所长, 适合于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所以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内容及其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 加强课程考核改革。

  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过程考核, 其考核内容应当合理安排,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另一方面, 期末考试题目应当灵活多样, 尽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 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课程考核大部分需要依靠教师的职业判断, 要求授课教师认真履行职责, 才能使考核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1. 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施。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偏重于理工科实验室建设, 对财经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很少, 导致实验室设施陈旧, 无法满足学生会计实验的需要。因此各地方高校应当增加资金投入, 完善会计实验教学设施, 为开展会计实验教学提供必要条件。

  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国标》要求会计专业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 所以各地方高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条件进行实习基地建设。一是校内实训基地,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代理记账公司, 不仅可以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 而且可以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创收, 创收所得可用于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校外实习基地, 地方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 以“校企共建, 联合办学”作为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企业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搭建平台, 学校安排专业教师为企业进行培训, 合作互惠, 有利于校企合作的长久发展。

  总之, 《国标》是对教学的规范, 也是对教育权力的约束, 地方高校会计专业要达到《国标》要求, 必须深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才能培养出符合《国标》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J].重庆与世界, 2018.

TAG标签: 会计人才培养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