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欢迎来到大学堂论文网,权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平台,服务论文行业十二年,专业为您提供论文代写代发服务
点击咨询韦老师  点击咨询李老师
范文期刊如找不到所需论文资料、期刊 请您在此搜索查找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工程论文 >

优秀工程论文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19-09-29
本文是一篇工程论文,工程论文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工程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对保护环境的意识开始逐渐加强。保护生存环境,减少工业排放污染,已开始渐渐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今年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铅,其本身是有毒的,可以对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相当巨大的危害。高速发展的电子行业内不可缺少的是电子产品的报废,在报废电子产品印制板中的铅易溶于含氧的水中。可溶解性可以很容易使它在人体内沉积,可损害中枢神经、导致贫血、高血压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致癌。随着 ISO14000 的引入,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开始禁止使用有铅焊料,开始大范围的推广无铅焊接材料。日本和欧美分别在 2004 年和 2006 年禁止生产使用有铅材料焊接的电子设备。无铅焊接的趋势已经大成,国内一些代表性的企业已开始推广和使用无铅电子组装技术,这就推进了中国开展无铅化的进程。根据《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电子类产品的设计、加工都要评价其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电子产品的生产时应选择无毒、无害、易降解、可回收的材料。厂家应采取切实的措施逐步淘汰电子产品中铅、镉、汞、六价铬、聚合溴化联苯乙醚(PBDE)、聚合溴化联苯(PBB)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加速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一场无铅化技术革命。电子产品的无铅化包括焊料无铅化、新型助焊剂无铅化、电子组装设备无铅化、新的工艺参数等许多方面,面对诸多的问题以及无铅化任务的迫切性,国内企业必须及早应对并高度重视,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1.2 电子行业无铅化现状与无铅化标准   1.2.1 电子行业无铅化现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产品的无铅化进程已经在全世界范围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ROSH 工艺逐渐的向成熟阶段过渡。通信、航天等企业已做好了无铅化工艺过渡的准备工作,甚至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实施了无铅化进程,特别是那些为国际品牌公司代工的 OEM 厂商。但是由于部分地区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无铅化工艺,另外,由于无铅材料的成本较高和无铅封装工艺技术贮备不足,使得很多中小型企业暂时没有引入无铅化工艺。只有无铅产品或技术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行业内才会出台相应的无铅化标准。虽然中国无铅化工艺的标准起步比较早,但由于国内产品无铅化技术发展缓慢以及行业涉及面广泛,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无铅化工艺标准的编制。而同一时期,国外一些标准化组织在这些方面却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日本工业标准协会(JIS)、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美国电子电路封装与互联协会(IPC)等。该部分组织编制的无铅化工艺标准已经具备一定的雏形,我国可以在参考该组织无铅化工艺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无铅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融合提炼我国自主的无铅化标准。以下是国外已经推出的 ROHS 标准。首先是焊料的无铅化标准。最具有突出性标准的主要是美国电子电路封装与互联协会在 2006 年 1 月推广实施的标准 JIS-Z3282-2006 和 J-STD-006BISO9453:2006。J-STD-006B 标准几乎包含了目前所有电子焊接的焊料,如锡银、锡铋、锡铜和锡银铜等传统锡铅合金、无铅合金及非锡铅的合金焊料。 …………   第二章 无铅材料的选择   2.1 无铅电路板静电放电现象及静电形成 普通产品的焊接温度约为 240℃,但针对热容量相对较大的产品,焊接温度则需要高达 260℃。通常我们选用卤素聚合物如溴化环氧树脂作为 PCB 基材阻燃材料,那么在对 PCB 进行焊接温度较高的无铅焊接时,PCB 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起皮、变形或变色等现象,同时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二恶英毒性物质。另外随着焊接温度的提升,由于材料的 CET 主要在 z 方向不匹配,容易导致多层 PCB 金属化孔的镀层出现断裂现象。合适的材料选择如图 2-1 中 B 曲线。出于对焊点外观美观、设计要求、成本投入和无污染制造等因素的考虑,无铅化印制板应尽可能的使用以 FR5、FR4 或 CEMn 等具备较高的 Tg 为基材,因为Tg 较高的基材可以减少在 Z 轴方向的不匹配而产生的应力,同时考虑生产的成本,一般选用 FR4,FR5 和 CEMn 的生产成本较高,在实际的应用中相对较少。不同 PCB 基材对钎料的焊接温度要求如表 2-1 和图 2-2。表中的 Td 为层压分离所需的最低温度范围,其定义为:当焊接材料的重量降低至原重量的 95%时所达到的温度。建议在无铅电子工艺中将 Td 改为当材料的重量降低至原重量的 98%时所达到的焊接温度,如下图中的改进 FR-4 和传统 FR-4 的 Td 分别为 260℃和220℃。此外,根据 IPC 发布的 FR4 标准草案,无铅化后 PCB 焊接温度达到 288℃时必须能够维持其强度不低于 15min。为了提高金属化孔壁与多层板的结合力,必须在电镀前剔除附着于孔壁内的玻璃纤维/树脂,镀铜厚度至少保持 25μm,凹蚀深度 13~20μm。 …………   2.2 无铅元器件 元器件的无铅化是指元器件的组成材料中铅的含量小于 0.1%,同时元器件的电性能和物理性能均满足无铅工艺的要求。无铅制造工艺中必需按照无铅化标准完善元器件的材料和封装设计,确保元件的高可靠性,避免因焊接过程中的高热对元器件造成热冲击。IC 的内部连接方式一般包括倒装焊、金丝球焊及超声压焊等,连接材料也需满足无铅焊接的再流焊工艺要求。无引脚的元器件其电极材料主要为 Ag-Pd、Ni、Ag 或 Cu,焊端材料为 Ag-Pd、Ag 或 Cu,有引线的元器件其电极材料主要为 FeNi42 合金和 Cu。在电选择极材料时需要考虑不同材料间的热匹配性问题,例如 FeNi42 合金中 Fe、Ni 能有效的起到抗高温劣化作用,但与电极材料为 Cu 的相比,FeNi42 合金的引脚焊点在过度老化后容易生成含 Ni 的化合物而导致焊点开裂,根据实验分析 FeNi42 合金引脚在经受 1000 个循环时就开裂,而 Cu 引脚在经受 3000 个循环时才开裂,如图 2-4 所示。导致两种材料早期失效的原因主要是其 CTE 不一样,FeNi42 合金 CTE 为16×10-6/K,Cu 引脚 CTE 为 5×10-6/K,而 SAC 引脚 CTE 为 22×10-6/K。 …………   第三章 无铅回流焊........18 3.1 无铅焊接的回流炉 ........18 3.2 小结 .......25 第四章 无铅波峰焊........26 4.1 助焊剂涂覆 .....26 4.2 预热 .......27 4.3 波峰焊接 ....29 4.4 冷却系统 ....31 4.5 氮气保护 ....33 4.6 小结 .......34 第五章 无铅手工焊........36 5.1 手工焊接工艺流程 ........36 5.2 无铅手工焊接 ......38 5.3 小结 .......44   第六章 与无铅化有关的可靠性分析及测试   焊点的可靠性是决定电子产品的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目前的微电子封装行业中,广泛使用的组装工艺技术有 BGA (球栅阵列) 、 MCM(多芯片组装)、CSP(新型的芯片尺寸封装)及 SMT 。焊点的互连基本是通过这些组装技术直接实现不同材料间的机械和电气性能的连接,通过这些组装技术可以减小器件的集成尺寸,提高集成度,实现器件的小型化。为此,如何提高焊点的可靠性以保证产品满足使用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电子组装进程中无铅化工艺的推进,无铅焊料在不断的被开发和研制,焊接工艺参数也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这一系列变化肯定会对焊点的可靠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Sn-Pb 共晶焊料的熔点是 183℃,而无铅焊料的熔点一般都在 217℃左右,其熔点相差高达 34℃,无铅焊接必然要提高焊接温度,而温度曲线的提升会相应的带来焊料易氧化和金属间化合物快速生长等问题。又如,由于无铅焊料中不再含铅,这势必会降低了焊料的润湿性,容易使焊点的拉伸强度、自校准能力、剪切强度等达不到使用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无铅化焊点可靠性方面目前存在许多问题进行分析[8]。 ……………   结论   无铅焊接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改变了电子组装的材料、设备和工艺,导致了许多新产品质量问题的产生。本文以无铅电子组装技术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目前无铅材料的应用情况,以及为了适应无铅化,涉及电子组装的几大关键工艺与设备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研究了无铅焊点的可靠性问题,接着通过样品的无铅试制和可靠性测试,找到了在回流焊接、波峰焊接、手工焊接三种方式下制作无铅焊接的 PCBA 样本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焊接工艺技术条件。本研究相关结论如下: (1) 无铅电子组装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指焊料的无铅化,还指 PCB 涂镀覆层、元器件引脚和其涂覆层等的无铅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焊接工艺和焊接设备的改变。 (2) 在回流焊工艺窗口变小的情况下,应增加回流炉的加温区数、改善其热传导性能、增加氮气保护及冷却系统以满足无铅焊接的要求。另外,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设计无铅温度曲线。 (3) 通过对无铅焊料、无铅助焊剂的特性分析,确定了无铅波峰焊的设备特点和技术要求。 (4) 研究和分析了进行无铅手工焊接时,对无铅焊料合金、线径及助焊剂的选择;对电烙铁的选择与维护;无铅手工焊接温度与时间的设定。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工程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PC 网络领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慢慢的打破了信息和传输速度局限于地理位置和时间需求的陈规,这都依赖于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化,这股洪流已在我们的世界成为了势不可挡趋势,并日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现在 Internet 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和领域。据统计,到 2013 年底,互联网用户数量将增长到十二亿。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实现更大范围的通信限制已成为很容易的一件事情,从传统意义来看,小规模的业务系统应用到大业务系统改造都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公共通信网络传输数据的安全已经成为人们不再忽视的关键话题。内部办公自动化网络一般是基于 TCP / IP 协议和互联网通信标准和 Web 的信息流动模式联网使用,它是开放的,因此,使用极为方便。但是,开放带来了系统入侵,病毒攻击和其他安全问题。一旦安全问题得不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带来的威胁可能会让商业机密被泄露,网络设备被破坏和重要数据被清除以及软件系统故障等等其他严重后果,极大程度的影响着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办公活动。从以上原因得出:一个安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是各企业的必然需求。目前内部办公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恶意黑客,病毒感染,密码攻击,数据监控等,其中大量的安全隐患恶意黑客攻击的数量和病毒感染造成的很大的威胁,很大的损害。因此,企业网络免受黑客和病毒应为首。对于许多企业办公网络存在风险的问题,各个领域的安全部门已研究并规划防御措施来针对网络安全实施,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PKI,软件、硬件防火墙,而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最实用,最高效的当属防火墙[1-3]。本文将就放火墙技术在作为自己办公环境的公司二级部门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可以改善中心内部的网络安全环境,在整个公司范围内的办公自动化网络的安全建设领域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1.2 防火墙的发展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防火墙自诞生以来,由网络带宽的变化可以见证它的发展,这个带宽由窄变宽的告诉发展过程催促着防火墙的不断的进行着变革,无数次的技术更新让防火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现在,“状态监测”技术的权威性已得到防火墙领域专家的认可,它工作与硬件防火墙上将发挥其近乎完美的防御,而取代软件防火墙的一天也即将到来。当然,软件防火墙的市场并不会被蚕食,我们的个人用户和小范围网络的应用反而更加灵活。防火墙的发展历经了许多的更新换代,但其发展历程还是可以进行归类的,它们大体可分为四代,即:包过滤防火墙、电路层防火墙、应用层防火墙( 代理防火墙) 、复合型防火墙[8-10]。1985 年,基于包过滤的防火墙技术随着路由器的发明而被开发诞生,拥有当今防火墙的雏形。当初创造者们从 Cisco 的一个名为 IOD 的安全软件中将一个模块的功能分离出来的,并作一定程度的加工就成为了第一代防火墙。包过滤防火墙是本论文准备阶段选择的防火墙类型,它非常满足当前的需要,因为作为防火墙,它有一个 IP 包的检测模块,根据包的特征字段来识别报文中的字段,有效的去检查每个字段的信息,包括 IP 的源和宿端地址,以及报文的协议类型,更甚者还会检查 TCP 报文中的 ACK 比特,以及应用程序的端口号,经过加工的包过滤软件,还会检测静荷信息。它按照管理员设定的策略来判断是否允许报文通过,过滤遵循的基本准则就是“最小特权准则”。在 1990 年至 1991 年期间,第三代防火墙诞生,它的名字是应用层防火墙(Application Layer Firewall),AT &T 贝尔实验室和切斯威克共同发布了并介绍了它。 ……………   第二章 防火墙关键技术和需求分析   2.1 防火墙的概念及体系结构 防火墙是指配置或放置在不同网络之间或同一网络之内的一系列部件组合,这样的部件可以是硬件,可以是软件。它尽可能的对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的访问,对内部网络的信息,网络拓扑等进行屏蔽,实现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屏蔽路由器防火墙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最好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屏蔽路由器是实现过滤路由器,按照 IP 地址和 TCP 和 UDP 端口来拒绝所有传入和传出的流量。屏蔽路由器符合安全策略,配置路由可以接受的数据流量,拒绝屏蔽路由器的 IP 地址或网络地址范围,也过滤禁用 TCP / IP 应用。此配置是使用一台计算机有两个网络卡堡垒主机的防火墙,网络和连接到外部网络相连接,如图 2-4 所示。堡垒主机上运行着防火墙软件,可以转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由于防火墙到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分区,增加了更有效的安全性。 ……………   2.2 防火墙功能及主流技术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防火墙都无外乎是作为实现网络边界隔离功能的一种工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需求和技术要求包过滤是一种古老但又非常实用初级产品,它的运作是基于第二层网络传输的。防火墙在运作过程中通过抓取将要进入内部网络的数据包,通过阅读其二进制码,进行特征识别,有目的性分析所来的数据报文是否来自一个可信站点,一旦来到防火墙的数据包被判断出具有危险性,则会被拒之“墙”外,做丢弃处理。包过滤技术的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配置,在应用环境较为简单的情况下,运维成本非常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简单的东西往往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小,更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然而,包过滤也有明显的缺陷。包过滤技术是一种完全基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只能根据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端口,以及其他网络信息判断。它无法识别基于应用层的信息,也就是他不会剖析除开报文头部之外的内容,如恶意的 Java 小程序或电子邮件带有病毒的邮件的恶意入侵。 ……………   第三章 总体设计.......19 3.1 技术路线.......19 3.1.1 防火墙的设计思路 ......19 3.1.2 防火墙的运行原理 ......19 3.2 总体框架.......20 3.2.1 主要功能模块 ........20 3.2.2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21 3.3 界面设计.......22 3.4 接口设计.......23 3.5 模块设计.......23 第四章 详细设计.......27 4.1 程序主界面设计.....27 4.2 数据包过滤设计.....30 4.3 过滤规则管理设计......35 4.4 用户管理设计....38 第五章 实现结果与测试.....41 5.1 测试目的.......41 5.2 测试环境.......42 5.3 测试用例及结果.....42   第五章 实现结果与测试   5.1 测试目的 软件测试的目的不仅是确保程序出现错误并成功对其进行修复,还需确保不同立场的测试目的达到要求的标准,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尽可能早地找出软件中潜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软件测试根据不同立场,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测试目的:其一是从中心内部的需求出发,普遍希望软件的功能是真正解决部门的网络问题,尽可能的让软件置于实际网络中进行测试,以便员工们考虑是否可接受该产品;其二是从软件开发者的角度出发,希望测试证明该防火墙软件产品不存在编译和功能实现方面错误,确立中心工作人员对该软件质量的信心。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将验证防火墙的各种功能是否能确实起作用,成功和失败时候的提示是否正常。在实际使用中会涉及到第二章描述的防火墙分层和账户的分级,在实际测试中需要将几台计算机分别标识代表一组主机,用这种方法模拟整个部门的主机在防火墙运作下内、外网分开阻隔的混合模式。目前软件测试的一般方法分为黑盒和白盒两种测试方法,在知道防火墙产品的功能后进行的功能验证测试是黑盒测试。而知道了防火墙内部的工作过程后通过检验产品内部的代码和函数调用是否符合软件的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运作的测试是白盒测试。 …………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防火墙技术的发展历史,接着分析了防火墙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进一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防火墙的概念,结构,功能及其分类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后还剖析了它的实现原理,并列举了防火墙技术的典型应用。在这之后引出成都网络支撑中心的网络现状,分析并介绍了用防火墙实现改变现状的方法。文章中对防火墙系统的设计,参照软件工程学的开发方法,从总体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系统的测试方案和测试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文提出的防火墙系统主要基于包过滤技术原理,通过对规则的添加和删除等操作来实现各个网络或是主机之间的安全保障。经过测试验证,我们设计的防火墙系统能够对通信办公网络系统中的网络安全起到重要的防护作用,减少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因素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影响。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工程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绪论   1.1 组网雷达的电子干扰的研究意义 组网雷达这种新体制雷达的长足发展和其诸多抗干扰优势,使得对其的电子干扰问题成为电子对抗的一个焦点和难点。本小节就组网雷达的定义和优势进行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当代电子干扰技术的长期发展,防空武器系统中的雷达是电子干扰的主要攻击目标,其面临的作战压力和挑战变得相当复杂。这些挑战源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雷达接收天线处的电磁环境变得相当复杂,对于复杂多样的电磁环境,除了来自各种民用电磁辐射(如气象雷达、各大电信营运商的通信基站、广播电视等)之外,最难以应付是敌方有针对性地发射的类噪声和类目标回波信号的电子干扰信号。其中类噪声跟雷达内部噪声相似,提高了目标回波信号的检测背景噪声,这样将真实信号淹没;而类目标回波信号因为跟目标真实回波信号相似,形成虚警,增加了虚警概率。其次是各种新式的隐身、低空、反辐射、定向能空袭武器的应运而生,给防空雷达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挑战。雷达面临的这些有源电子干扰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两个,第一,提高单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但是由于单雷达的体制限制(如非相控阵雷达的不具有扫描捷变功能,该功能使得干扰不能有效侦察、识别和定位而大幅降低干扰效果),具体某个雷达的抗干扰性能只能提高到一定程度;另一种方式是采用组网雷达,组网雷达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利用其抗干扰技术多样性和体制(多种体制和具有抗干扰措施的雷达搭配组网)优势很好的应对和解决了雷达面临的抗干扰难题。组网雷达系统即根据多部雷达的雷达特征结合特定作战需求合理优化布站,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将这些雷达连接成网,由指挥控制中心收发信息控制各个雷达,形成各体制雷达信息互相弥补、统一指挥调度的有机整体。组网雷达中各个雷达探测各自工作区域内的目标情况,经过简单的预处理后(即对于集中式组网系统单雷达对数据预处理形成点迹,对于分布式组网系统单雷达形成航迹)通过通信链路传送到数据融合中心,数据融合中心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处理,首先通过转换各个雷达的坐标、然后进行点迹或者航迹的融合形成组网雷达探测的目标信息,再采用人为或者通过计算机对这些目标信息进行判断,发出进一步的控制指令对组网雷达中的雷达实施统一调配,进行目标锁定或者火力摧毁。 ……………   1.2 组网雷达和组网雷达电子干扰的研究现状 组网雷达与对组网雷达的电子干扰在相互的对抗中不断的发展和演进,现阶段各军事大国都组建了自己的组网雷达,并很好的发挥了防空作用。随着组网雷达的发展,对其电子干扰措施也不断发展,其中以分布式干扰效果最佳。相对于普通雷达网,中级雷达网采用现代通信手段,使网内各雷达和情报控制中心的通信畅通,从而保证信息的实时上传,由于实时性的提高,组网雷达对目标的探测精度也有所提高。中级雷达网相对于普通雷达网增加了如下功能:充分利用了多部雷达中较高的分辨力(窄波束的方位分辨力和窄脉冲的距离分辨力),区分干扰源和被掩护目标。高级雷达网相对于中级雷达网,增加了对网内各个雷达的工作状态控制,如开关机、变频扩频、改变发射波形、改变工作方式、改变天线扫描转向转速等。由于控制中心能直接灵活的对各种雷达实时有效的进行指挥控制,组网雷达系统中各个体制的抗干扰优势都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使得整个雷达网的抗干扰性能最佳,这是一种本质性的提高。在该组网雷达系统中,如果其中某部雷达拥有自适应的抗干扰技术,该技术是否运用要服从网内的整体抗干扰策略。 ……………   第二章 分布式压制性干扰   2.1 分布式干扰的优势 分布式干扰有诸多优势,本小节就功率优势、距离优势、分布优势、分布式干扰对抗超低副瓣优势和抗摧毁、制造简单、不会造成电磁干扰优势进行具体分析和验证。分布式干扰通过多机协同干扰来降低单个干扰机的干扰信号发射功率,即用数量优势换取分布式干扰中单个干扰机的功率优势,干扰信号能否在被干扰的雷达接收机接收处形成功率能量的无损叠加?干扰信号在时空二维空间的时间点和空间点的功率合成[13]效果,即多个干扰信号合成后的干扰功率如何?下面我们对此做数学推导和仿真验证。对于固定点频有不同随机初相的信号,其功率均值为各个干扰信号的功率之和,但是功率均值会有一定的波动,波动的大小随着干扰机数目的增大而增大,当干扰机数目减小到 1 时为理想情况,没有波动。另一个问题是各个干扰信号的带宽能否直接拼接,分布式干扰用于噪声压制性干扰时要考虑被干扰雷达的干扰带宽,现阶段组网雷达能覆盖多频段,是传统单干扰方式面临的难题。如果能让分布式干扰的各个干扰机覆盖不同的频段,则能有效的压制组网雷达的多频段优势。下面进行仿真验证,假定有干扰单元 5 个,带宽都为 5KHz。覆盖的频段为(20k,25k),(25k,30k),(30k,35k),(35k,40k),(40k,45k)。将这几个信号叠加后,用周期图法求得功率谱如下。 ……………   2.2 几种典型的干扰样式 干扰样式是指用于压制性干扰的干扰功率载波形式,不同波形函数的载波的频率谱不一样,即功率在各个频谱的分布不一样,则对雷达的干扰性能也各不一样,本小节研究分析干扰性能的指标和几个典型的干扰样式的干扰性能。雷达的内噪声是一个随机信号,随机信号的随机程度由信息熵的大小决定。1948 年,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在这里不妨把信息熵理解成某种特定信息的出现概率。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是混乱,信息熵就越高。所以,信息熵也可以说是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度量。对于改进的 logistic 和分段线性映射得到序列幅度调制正弦函数,其中正弦载频为 2GHz,采样频率为 6GHz,调制序列点数跟采样点数相同。对于噪声调幅、射频噪声信号直接产生采用点。对这些干扰样式的序列点分别计算它们的各项性能指标。近似熵和最大相关权重相当,峰值因素影响较小,取权重因子分别为 0.45、0.45、0.1,计算综合因子。 ………………   第三章 组网雷达的假航迹干扰.... 38 3.1 单雷达假航迹产生的原理和条件 ...... 38 3.2 针对组网雷达形成假航迹所需的条件和原理 .... 49 3.2.1 雷达的参数信息要求 .... 49 3.2.2 干扰机的要求 .... 50 3.2.3 组网雷达如何产生假目标 ........ 50 3.3 副瓣干扰实现假航迹 ........ 52 3.3.1 组网雷达参数设定和航迹设定 ...... 53 3.3.2 航迹点产生 ........ 53 3.4 主瓣干扰实现假航迹 ........ 56 3.4.1 干扰机运动通过主瓣干扰实现假航迹 ...... 56 3.4.2 分布式干扰机群实现主瓣假航迹干扰 ...... 58 3.5 本章小结 .... 59 第四章 分布式压制性和欺骗式复合干扰...... 60 4.1 复合效果评价标准 ...... 60 4.2 复合干扰的优势 .... 61 4.3 复合干扰的仿真验证 ........ 63 4.4 本章小结 .... 65 第五章 全文结论.... 66   第四章 分布式压制性和欺骗式复合干扰   4.1 复合效果评价标准 对雷达实施压制性和假目标的复合干扰,复合干扰中分布式压制性干扰使雷达的检测概率下降到某值(大于 0.1),而不是一次实现有效干扰,在此基础上假目标干扰进一步降低雷达对真目标的发现概率实现有效干扰。该复合干扰在保证干扰效果的同时,因为压制性干扰只需降低雷达的检测概率,而假目标干扰所需干扰功率很小(相对于压制性干扰功率可以忽略)来实现降低发射总功率大小。其中假目标的数目根据上式和各个概率值求得。而由莱斯曲线可知,检测概率减小,对检测所需的最小信干比相应的变小。又由雷达方程可知,保证探测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当检测所需的最小信干比增大多少倍,干扰功率就可以减少多少倍。复合干扰功率优势即利用了压制性干扰只需将雷达检测概率下降到某一个值,该值大于 0.1,此时压制性干扰发射的功率减小倍数即为其分布式压制性干扰下的雷达检测概率与有效干扰时检测概率下所需的最小检测信干比之差,复合干扰中假目标干扰功率忽略,则复合干扰发射功率减小倍数为压制性干扰功率减小倍数,即复合干扰的功率减小为当前检测概率与有效干扰时所需的最小检测信干比之差。然后假目标干扰再将这个检测概率进一步降低,共同实现有效干扰。 ……………   结论   本文针对组网雷达的各个优势和传统压制性干扰的干扰功率难题,深入的研究了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分布式欺骗式干扰,并提出了一种集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和假航迹干扰一体的有源干扰。该复合干扰结合分布式干扰的数量和分布优势,结合了欺骗式干扰的功率优势,具有很好的干扰效果。文章首先简述组网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组网雷达的优势和发展现状;简述组网雷达电子对抗的发展现状和不足以及本文对组网雷达电子对抗的研究。在研究了组网雷达系统之后,主要研究组网雷达的分布式压制性干扰。首先就分布式干扰的优势做数学推导和理论研究,进行仿真验证;其次对分布式干扰的干扰资源部署算法做研究,得出实用的本章将采用的仿真部署方案;再研究压制性干扰的干扰性能指标,计算典型干扰信号样式的干扰性能;最后根据前面各小节研究的压制性干扰样式和分布式干扰资源部署对特定的组网雷达进行干扰,得出干扰仿真效果。在对分布式压制性干扰做充分研究和仿真验证之后,接下来对组网雷达的欺骗式干扰做研究。首先对组网雷达实施假航迹干扰的实施条件进行讨论,得出要实施假航迹干扰需要的组网雷达的先验信息和对干扰机的要求;然后研究对于单雷达实施假航迹干扰的实施算法,并进行实例验证;再研究对组网雷达实施假航迹干扰的算法,按照干扰机的位置分为干扰机静止和干扰机运动两种假航迹干扰情形,按照对雷达干扰实现可分为雷达主瓣和副瓣假航迹干扰实施两种情形,并对这些情形进行仿真验证。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工程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前言   1.1 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城 自从上世纪 70 年代“online shopping”的概念产生开始,电子商务如今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之称,具有“三高”的特点,这里的“三高”是指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和附加价值高。按照参与者的不同,常见的电子商务分类可分为 B2B(商家对商家)、B2C(商家对客户)、C2C(客户对客户)。在常见的电子商务活动中,消费者可浏览搜索网上展示的商品列表,选择所需要或中意的商品,然后通过网络下订单,按照约定的方式付款(可网上支付或离线邮政支付),而供应商在处理确认订单后开始物流或快递运送商品,最终完成网上交易的流程,接下来的售后保障也都包含着与平常实体交易完全不同的方式。电子商城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而且一般归类为 B2C 形式,是指通过打造商城平台,集合商家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在线销售的虚拟商城。它通过将供应商的商品按照名目科学分类后展示在网上,同时还包括丰富的各种超媒体信息补充,给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且丰富的商品信息。与此同时,为了消费者能够更便捷地找到所需要的商品,商城系统还需要提供简便灵活、强大且智能的信息查询方法,以即时双向互动性来满足消费者理性化、个性化的消费愿望。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2012 年 7 月,CNNIC 发布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 2012 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迅速增长到 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39.9,网民数量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迅速增多,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第 30 次统计报告指出,伴随着网民人数的增加,中国网民网络购物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2.10 亿,使用率提升至 39.0%,在众多的网民中,有意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占其中九成网民。在中国,电子商务经过十多年发展,依次经历了萌芽、低迷、复苏、布局形成等阶段。1998 年 8848、阿里巴巴等网站出现;2001 年,由于互联网泡沫的影响,电子商务的诸多网站相继倒闭;2003 年,“非典”催化了网购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开始复苏。200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累计达到4400亿元人民币,自2005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稳定增长,2007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突破 17000 亿元,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国颁布国家“十一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开始形成由政府推动电子商务的总体布局。而 2012 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 5.6 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5%。B2C 是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2007 年我国 B2C 网站总收入约为52.2 亿元,较 2006 年增长 33.5%。而 2012 年全年 B2C 市场交易规模达 4792.6亿,较 2011 年增长 99.2%。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好转,B2C 平台之间的竞争加大,再加上中国日益上升的网民规模,未来 B2C 还有更加强劲的增长空间。2007年我国 C2C 交易额约为 410.4 亿元,同比增长 90%。广大中小企业积极投身于电子商务活动之中,又使得 B2B、B2C 以及专门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服务的网站大量涌现。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   2.1 J2EE 体系结构 J2EE 是 Oracle 的企业级计算平台,前身为 Sun 公司的分布式企业级应用规范。该平台建立在 J2SE(Java 2 Platform,Standard Edition)的基础上,为开发和运行企业级软件提供API规范和运行时环境,这些领域包括网络、Web服务以及其他大型分层可扩展的安全网络应用,主要提供了对象-关系映射、分布及多层架构,以及 Web 服务的 API。也可以认为 J2EE 是一组定义的规范,和其它 JCP(Java Community Process)规范一样,实现者要声称产品兼容 J2EE,则必须满足基本的规范定义。J2EE 包括很多 API 规范,如 JDBC、RMI、e-mail、JMS、Web服务、XML 等,而且定义了如何协调它们。J2EE 应用服务器可用于处理事务、安全、可伸缩、并发和部署部件的管理,这样开发人员可更多地专注在业务逻辑部件的开发,而非一些基础性的或集成性的任务。该平台强调惯例优于配置(Convention over configuration)以及使用标注来进行配置,当然以前的 XML 依然可以作为配置的方式。 …………   2.2 MVC 架构 MVC 架构顾名思义,即从架构上把一个应用按照模型、视图、控制器的方式分离成三种不同类型的部件,而且限制了部件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对应成三层结构:控制层、模型层、视图层。在 MVC 设计模式中,控制器接受用户的输入并调用模型更新数据,并选择合适的视图展现给用户,模型一般用来表示企业数据和业务规则,而视图则是用户能直接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 UI。从上图可以看出,视图可用来请求模型并生成展现时所需要输出的信息,接收用户动作请求并传递到控制器中。控制器可以将命令发送给所关联的视图(如滚动文档显示)以改变模型的视图表达,也可以发送命令至模型(如编辑文档)以更新模型状态。模型当其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通知其所关联的视图及控制器,这些通知允许视图产生更新后的输出,控制器改变当前可使用的命令列表。MVC 框架的处理过程是:首先用户在视图层与UI界面进行交互操作,产生用户请求发送给控制器。而控制部件接收到来自于视图层的请求,并选择所要处理更新的模型,调用模型中相应的业务逻辑,完成后返回控制部件中。最后控制部件选择合适的视图对模型进行展现,最终呈现给用户。MVC分层架构将存储、流程以及展现三个部件相分离,减轻了系统各部分功能的耦合程度,各层组件均可替代成其他框架,增大了系统组件复用的粒度,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 ………………   第三章 电子商城系统的需求分析...... 10  3.1 电子商城系统的系统规划 ...... 10  3.2 电子商城系统的功能用例 .......11  3.3 电子商城系统的业务流程 ...... 17  3.3.1 总体流程概述 .... 17  3.3.2 订单处理业务流程 ........ 18  3.4 本章小结 .... 20  第四章 电子商城系统的架构与详细设计...... 21  4.1 电子商城系统的总体架构 ...... 21  4.2 电子商城系统数据库设计 ...... 22  4.2.1 数据库逻辑设计 ...... 22  4.2.2 数据库表设计 .... 24  4.3 电子商城系统详细设计 .... 27  4.4 本章小结 .... 32  第五章 电子商城系统的实现与演示........ 33  5.1 电子商城系统开发配置 .... 33  5.1.1 Spring+Hibernate+Struts2 整合 ........ 33  5.1.2 数据库连接及事务配置 ...... 34  5.2 系统主要实现 ........ 36 5.3 购物车实现 ...... 58 5.4 系统单元测试 ........ 63 5.5 系统演示 .... 69 5.6 本章小结 .... 75   第五章 电子商城系统的实现与演示   5.1 电子商城系统开发配置 位于控制层的 Spring 框架提供的 IoC 容器用于管理在系统中各个对象生存周期,解耦系统中的依赖关系,一方面管理业务层对象,向表现层提供业务逻辑服务,另一方面管理底层数据库连接池等对象,向持久层提供会话、事务支持和业务逻辑服务;Hibernate 持久层框架则提供 Object-Relation 映射,将上层请求的对象操作转化为对关系数据库的管理;位于表现层的 Struts2 框架提供Action 操作,向用户显示 UI 界面,接收用户在 UI 界面上的操作请求并转发给业务逻辑层对象,最终返回更新用户 UI。在领域模型层中,定义了系统中基本的业务领域对象,区别于业务逻辑操作对象,这里的领域对象专门用来代指业务逻辑中的各种主体,在 MVC 的各个层次上都有使用或依赖。在基于 Spring+Hibernate+Struts2 的整合平台中,将由 Spring 的 IoC 容器来管理控制数据库的连接和事务对象依赖,其可以在系统运行时注入至需要的对象,这将通常的依赖关系解耦,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比如,DAO 数据访问层对象依赖于 Hibernate 的 SessionFactory 对象来操作数据库,而 SessionFactory 又依赖数据库、数据库连接池等对象。因此,这些依赖关系都可以由Spring进行集中管理,其余所需要的对象依赖关系仅需要使用配置文件声明,就会在运行时由Spring 框架自动注入。 ……………   总结   基于对当前电子商城系统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剖析,简要介绍了统一建模语言(UML)和开发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在这些研究背景和关键技术基础上,借助面向对象 UML 建模工具,分析并设计了电子商城系统平台,然后进一步对系统数据库进行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并通过Spring+Hibernate+Struts轻量级框架实现,本课题完成了以下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1) 基于面向对象 UML 建模的电子商城系统平台需求分析,使用 UML 用例图描述电子商城系统平台的基本功能,使用UML活动图等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2) 完成具体电子商城系统平台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 3) 构建了基于 Spring+Hibernate+Struts 的电子商城系统平台; 4) 利用 Spring 依赖注入技术,使得系统间主要依赖抽象接口中,而非具体实现,解耦调用与被调用关系,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5) 使用 Hibernate 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实现了对象化的持久层操作,不仅实现了数据的方便访问,而且代码的可维护性进一步加强。 6) 针对电子商城系统领域逻辑单独构建的业务逻辑层,其独立于具体特定实现,使得业务逻辑层的改动不会过大地影响全局整体,同时对表现层及持久化层的依赖减弱。 7) 基于 Struts2 所提供的 MVC 开发模式,有效地分离视图中的各个组件,便于系统整体的复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工程论文范文篇五

  第1章光纤通信基础知识   1.1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 1966年,霍克哈姆(C.A.Hockham)博士和高锟博士(K.C.Kao)在PIEE上发布了一篇对后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用于光频的光纤表面波导》,分析证明了依靠光纤以实现光通信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并设计了通信用光纤的波导结。更具历史意义的是这篇报告预言了制造通信用光纤的可行性,即加强原材料提纯,加入适当的掺杂剂,可以把光纤的衰耗系数降低到20dB/km以下。之后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霍克哈姆博士文章的正确性和预言的准确性。之后四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根据霍克哈姆文章的设想,依靠改进型化学相沉积法成功研发出在当时全世界首根超低耗光纤,引爆了光纤通信的爆发式竞争。同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在当时全世界首只在室温条件下可以连续波工作的激光器件一砷化镓银半导体激光器,找到了可用于未来光通信的适合的光源器件。之后持续进化至拥有更好的性能、使用寿命长达上万小时的DFB (分布反馈式单纵模激光器)、MQW (多量子讲激光器)。与此同时,全世界各国均按照“两步走”的方式来实施光缆的建设,首先实现长途干线光缆化,之后推进光纤入用户、到家。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实现长途干线的光缆化,并且基本实现光纤入户进程。我国也已实现长途干线的光缆化,并且从2010年开始正式规模实施光纤入户进程,预计在2025年基本实现全民光纤入户。 ………………   1.2光波波谱 本文采用对整个光缆线路分类进行处理的方法。把整段光缆分成盲区和OTDR可测区两段,再将视线盲区段分为局前光缆、局内光纤和尾纤三段。由图4.1可知,只要掌握局前光缆、局内光纤、尾纤和OTDR可测区这四段光缆的故障查找方法就可以解决光缆管线全程的大部分故障查找问题。光波是电磁波电磁波的一种,光波频率为1014Hz数量级、波长在微米级。目前光纤普遍使用的波长在近红外区范围内。初期,光纤波长普遍使用0.85uin、和1. 55 P m三个低衰耗窗口。目前受益于光纤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代光纤已突破了这三个窗口的瓶径,实现了全波段使用(1260nm-1625 nnO。同时得益于光纤通信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普遍应用,使光波的可利用率大大提高,也即大幅度提高了光纤的通信容量。 ……………   第2章光缆线路基础知识   2.1光纤的结构和分类 2. 1. 1光纤的结构 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单模光纤的尺寸与传输波长相比拟,光纤只允许一种模式在其中传播,截止其余全部的高次模。从而有效避免了模间色散,带宽很宽,特别适用于大容量光纤通信;而多模光纤由于纤芯直径远大于传输波长,光纤中会存在几百种模式。不同的传播模式有不同的速度与相位,因此经长距离传输后会产生时延,造成光脉冲展宽,即模间色散。通信光纤是指由透明通光性良好的材料做成的纤芯和在它周围采用比纤芯的折射率稍低的材料做成的包层被覆,并将射入纤芯的光信号,经包层界面的全反射,使光信号保持在纤芯中传播的媒体,达到传输通信信号的目的。光纤的基本结构如图2. 1所示。光纤结构的关键就是保证纤芯的折射率nl比包层的折射率n2稍大。通信用光纤的外径一般为125um,但纤芯直径存在差异。 …………………   2.2光纤传输原理   2. 2. 1阶跃型光纤传输原理 阶跃型光纤的传输原理,可用光学的折射、反射特性来分析。当光从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折射率相对较小)的交界处会发生全反射的现象,即入射角达到一定值时,法线将与折线光线成90°角。下面以阶跃型多模光纤的交轴(子午)光线为例,讨论光纤的传输条件。为简单起见,首先假设光纤纤芯的折射率为nl、光纤包层的折射率和n2,空气的折射率nO为1,Z轴为光纤纤芯的中心轴线,如图2. 5所示。光信号的传输不仅受损耗的限制,同时还受到色散的制约,也就是光脉冲沿光纤传输,脉冲宽度将随着距离的增长而展宽,影响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光纤的色散可以分为三部分,即波导色散、材料色散、模式色散。波导色散是由于光纤的纤芯尺寸、几何结构、相对折射率差、几何图形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色散。材料色散是随纤芯内的掺杂浓度不同而变化的色散,与波长密切相关。模式色散是因光在多模光纤中传输时会存在着许多的传播模式,而每种传播模式具有不同的相位和速度,因此虽然在输入端同时输入光脉冲信号,但到达到接收端的时间却不同,于是产生了脉冲展宽现象。单模、多模光纤受色散的影响如表2. 3但色散对光纤传输也有其优势,如在高速大容量通信系统中,保持一定的色散是消除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的需要条件。波导色散和材料色散在1310 nm处互相抵消,为零色散波长,零色散波长处带宽很大。零色散波长还可以人为向长波长方向移动,构成所谓的色散位移光纤。从上述我们可知色度色散有以下特点:首先,色散可正可负。其次,传播特性(特别是群速率)随波长变化。再次,色散(色度色散)是指折射率随波长的非线性变化。而且,因为色散是可逆的,所以可以补偿色散。其基本原理是使用多个或一个大的负色散器件抵消光纤的正色散,减小系统的总色散量。 ………………   第3章光缆线路障碍判断与处理............ 20 3.1光缆线路障碍的一般规定............ 20 3.1.1光缆线路障碍的定义............ 21 3.1.2障碍的分类 ............22 3.1.3造成光缆线路故障的原因分析 ............23 3.2光缆障碍的处理 ............25 3.2.1 故障处理原则............ 26 3.2.2光缆线路故障修复流程............ 26 3.2.3 光缆线路故障点的判断............ 27 3.3光缆线路常用仪器仪表介绍............ 28 第4章仿真模型的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31 4.1 设计思路 ............31 4.2建立仿真实际情况的模型............ 32 4.2.1关于模型A的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33 4.2.2关于模型B的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34 4.2.3关于模型C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36 4.2.4关于模型D的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37 第5章在实践中的应用 ............38 5.1案例一:某汇聚机房光缆管道段障碍定位............ 38 5.2案例二:某光缆直埋段障碍排查............ 40 5.3案例三:某基站门前光缆中断 ............41 5.4案例四:某基站内光缆故障排查............ 42 5.5案例五:某核心光缆被恶意破坏故障排查............ 44   第5章在实践中的应用   5.1案例一:某汇聚机房光缆管道段障碍定位 2011年12月18日10: 15,接传输网管通知,上海某光缆出现故障,中断一个波分系统,在接到通知以后,兵分两路,一部分去中心机房,一部分去现场。到机房的人员使用OTDR对非在用光纤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为光缆中断,断点OTDR显示距离为1. 24公里,如图5.1所示。但经过测试其余纤芯发现有部分纤芯良好,由此确定此次故障为部分纤芯受损。从未受损的纤芯测试曲线可知,光缆全长约为82. 26公里,如图5. 2所示。将受损纤芯与良好纤芯对比,2012年3月6日 9:45分,接到网管中心通知,某基站下挂链路中断,初步估计为基站A到基站B之间光缆或传输设备发生故障,导致B基站下挂的12个基站中断。管线中心接报第一时间派遣抢修人员至基站A进行0TDR测试。从结果显示,确认是基站A到基站B之间光缆发展中断,首先针对光缆特性设置OTDR参数,波长设置为1310mn;测试距离设置为4公里。最后显示的0TDR曲线如图5. 4所示。从图5.4中可以看出,在离幵A基站3. 3730公里的X点为光纤断点,与竣工图纸进行对比得到,并通过公式计算,光缆断点在实际路面上的位置在356#-357財妾头井之间。随后赶到了断点位置后,当场发现有大型挖掘机在进行挖掘作业,在光缆路由上有一个大坑,当场判断该坑为光缆管线断点。故障点找到以后,一边要求抢修人员现场开挖光缆,一边现场制订光缆故障的抢修方案。因为故障造成的原因是外力施工,且现场还在继续施工,在故障点进行光缆回抽溶接,所以决定采用在故障点的两端接头和冲入一段光缆的方式进行修复。派遣抢修人员在两端的光缆接头盒按图5. 5所7K冲入一段200米长的光缆,并在两边打开接头盒准备进行熔接操作。 …………   结论   本文采用对整个光缆线路分类进行处理的方法。把整段光缆分成盲区和OTDR可测区两段,再将视线盲区段分为局前光缆、局内光纤和尾纤三段。由图5.1可知,只要掌握局前光缆、局内光纤、尾纤和OTDR可测区这四段光缆的故障查找方法就可以解决光缆管线全程的大部分故障查找问题。为此,本文对应这四个光缆段建立了相对应的四个仿真模型进行实践和分析,先从理论仿真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之后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将这些方法在实际抢修工作中进行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变相证明了这些方法在实际抢修工作中也是可行的。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第一:选择了联通公司的一次基站搬迁来进行测试,在割接时,会在基站端断幵光缆,在实际中也就相当于一个故障点,此段光缆初建时竣工资料上标注的长度也就是发.生故障的具体位置。使用此方法可将竣工资料上标注的长度和OTDR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 第二:选择了某已被拆除后的末梢站门前的废弃管道光缆进行仿真,由于此基站为木梢站,连接此光缆的业务己被拆除,故在拆除基站时未将未将局前光缆抽走,因此用以仿真实际情况的局前光缆中断,而且此地光缆有同路由的移动公司光缆拆除时遗留的接头盒,可将此作为测试结果的参考依据。之后用A字架和埋深测试仪验证原断点位置,并与移动公司光缆拆除后留下的接头盒位置进行对比以证明此技术是否可行。 ……………… 参考文献(略)

TAG标签: 工程论文     工程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